付費直播,正在成為短視頻平臺新的發力點。
近日,抖音粉絲數62萬的才藝顏值博主“大西Daisy”開啟了一場付費直播。2分鐘免費試看之后,如果想要繼續觀看,需要支付39抖幣(折合人民幣5.5元)的票價。據悉,這場直播觀看人次突破70萬,人氣峰值達到2.4萬,在線5000人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直播并非官方直播,而是抖音少見的由個人開播的付費直播。另外,“大西Daisy”也不是頭部賬號,從粉絲人數來看屬中腰部達人。因此,這場付費直播被外界看作垂類博主商業變現的一條新路徑。
除了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也先后試水付費直播,覆蓋了體育賽事、演唱會、美食制作、教唱音樂等多類型直播內容。“在直播付費打賞、直播帶貨、廣告收入等方式之外,如果付費直播這種形式能夠走通,對于短視頻平臺來說,無疑是個變現新渠道。”趨勢營銷專家、知萌咨詢機構創始人兼CEO肖明超告訴《綜藝報》記者。
?
各平臺紛紛推出付費直播
抖音首次嘗試官方付費直播,是2021年8月推出的“夏日歌會”活動(共七場),邀約了孫燕姿、刺猬樂隊、旅行團樂隊、夏日入侵企畫樂隊、歐陽娜娜、魚丁糸、張惠妹、陳粒等舉行線上演唱會。其中,歌手陳粒、張惠妹的場次,單人觀看直播需要付費30元。這七場歌會直播累計觀看人次突破 4000 萬(含付費觀看及免費試看人次),多個話題登上抖音熱點榜、微博熱搜等。今年3月,抖音一些個人博主也獲得了付費連麥功能,主播在開播時選擇聊天室模式后,即可開啟付費連線。
快手也開辟了“付費內容廣場”,包括付費直播、付費短視頻,以及付費錄播課程等內容。其中,付費直播頻道包含職業、美食、農業、音樂、舞蹈等多個類目,價格從幾元到幾千元不等。快手發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快手直播月付費用戶5650萬,同比增長7.8%。2022年第一季度的每月直播付費用戶平均收入為46.3元,2021年第一季度為46.1元。可見在直播付費這一塊,快手已經做到了一定規模。
微信視頻號在今年1月24日上線了首個付費直播間,直播內容為NBA常規賽。進入直播間后,用戶可免費觀看3分鐘,3分鐘后需支付90個微信豆(1元=10個微信豆)才能繼續觀看,也就是說觀看一場NBA直播需要9元錢。2月,視頻號讓更多用戶加入付費直播內測活動,到了3月,視頻號創作者開通付費直播已“無門檻”。如今的視頻號正在追求與抖音、快手兩大平臺同頻發展,付費直播這一新賽道,不失為視頻號與抖音、快手同線起跑的大好機會。
打造新流量入口 拓寬變現模式
“目前的直播生態,一類是明星、KOL(關鍵意見領袖)直播帶貨;一類是知識類、情感類等垂直領域的播主,通過直播互動實現漲粉和商業轉化,從本質上來說還是為了帶貨。平臺推出付費直播,則是為了打造新流量入口,拓寬變現模式。”肖明超表示,試水付費直播的KOL,大部分是一些中腰部博主。對于他們來說,雖然在各自圈層中有一些垂直影響力,但缺乏規模化的變現渠道,主要商業化途徑無非打賞、賣課和廣告收入。
但現實是,通過算法機制,流量和人氣在某種程度上會掩蓋內容的價值。一些頭部賬號雖然內容質量下滑,卻依然擁有高人氣,可以通過直播帶貨獲得高收入。中腰部博主帶貨能力不如頭部博主,如果只有帶貨這一種盈利模式,將減弱中腰部達人的創作積極性,“當他們發現內容變現道阻且長,就難以堅持生產好內容,但付費直播卻能提供另一種全新的變現方式。”肖明超說。
付費還能改善直播內容生態,測試中腰部博主的IP價值。由于設置了付費門檻,用戶觀看直播的代價越高,對內容質量的要求也會越高,能進一步激發主播的創作動力,創作出更加優質的內容,讓平臺的內容走向精品化、多元化。
知識、技能、情感類博主更有付費直播潛力
知萌咨詢機構近期發布的《2022中國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在使用移動互聯網時,有超過八成的用戶感覺每天有看不完的內容;有近80%的人表示,雞湯充斥著朋友圈,刷這些內容浪費了太多時間;另有76.6%的用戶認為,移動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讓人無從判斷。信息過載之后,用戶并沒有獲得更有價值的內容,反而是“信息越多,獲取越少”。
肖明超介紹,用戶對短視頻的內容需求主要包括三個維度,一是信息、二是情感、三是知識。“目前短視頻平臺的信息濃度已經很高了,對用戶來說更重要的是要有知識濃度——即獲得感。”未來,內容賽道將從海量信息的獵取,向追求有價值的“獲得感”轉變,付費直播剛好承載了這樣的功能。
抖音發布的《2021年直播生態報告》也印證了這一觀點。根據報告,抖音直播逐步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第二課堂”,在2021年,文化教育類直播同比增長270萬場,科普類直播的觀看人次增長283%,生活知識類主播直播收入同比增長280%。對抖音來說,付費連麥與知識類直播間的結合,可能成為提高流量變現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知識類、技能類及情感類博主,更適合直播付費。這些內容更能讓用戶擁有獲得感,相較而言不容易招人反感。
那么,平臺如何為創作者提供更合理的創作環境?肖明超認為,第一,要培育健康積極的生態,鼓勵創作者創造更好的內容。第二,平臺應提供給創作者更多工具和方法來了解用戶真正的需求,讓內容生產者對內容趨勢有整體判斷。第三,平臺要有更加明晰的分類和標簽,以便用戶更快地找到需要的內容。“平臺不能單純地收割用戶,而應該‘滋養’用戶,拓寬用戶視野,增加用戶獲得感,助力內容賽道升級。”
海南論道,提供給視聽人槳與舵,做視聽人的地圖,歡迎你的到來!
責任編輯:侯亞麗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