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播種的是紅薯苗和土豆苗,趁著這幾天天氣不錯,抓緊種下去。”
5月19日,在定襄縣季莊鎮邱村,農民們正在田間忙碌。邱村黨支部書記于艷軍告訴記者,今年該村實施的“雙薯連種”示范產業將再擴種1335畝,春播工作“正是吃勁兒的時候!”
地處忻定盆地、滹沱河畔,邱村猶如定襄縣的“小江南”,自然風光秀美,產業結構豐富。近年來,邱村植根鄉土文化,用產業促興旺,靠建設促發展,以黨建促提升,解開了美麗鄉村發展的“密碼”。
深耕農業產業
不忘“鄉土味”
邱村耕地資源較為豐富,全村共有耕地3615畝。為了讓百姓種有所得、種有所獲,邱村將耕地“切塊”利用,分別發展了主糧種植、設施農業、蔬菜及水果種植等產業。
作為全村傳統產業之一的甜瓜種植讓農民嘗到了“甜頭”。村民高慶告訴記者,他和父母今年一共種植了約16畝甜瓜,每畝年產約300箱甜瓜,每箱銷售價格約為100元,預計全家年收入可達到20萬元。
致富需要好產業,更需要廣大農戶抱團發展。
近年來,邱村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抓農業產業發展,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土地流轉”和“土地入股”的方式,規模化發展馬鈴薯和紅薯“雙薯連種”示范項目。通過土地入股和土地流轉,每人每年可增加1100元左右的收入。而在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生產、統一銷售的模式下,馬鈴薯和紅薯的收益也比個人種植時要高,每畝純收入可達1000元以上。
深耕農業產業,讓種地真正種出收入來,邱村人謀發展不忘本,致富的同時留住了“鄉土味”。
發展特色旅游
留住“鄉愁味”
“這座大棚里的甜瓜很快就能采摘了。下周開始我們就將開園迎客啦!”走進村民劉計文家的甜瓜大棚里,一陣撲鼻的香氣讓人不禁想要摘下一顆嘗一嘗。她告訴記者,邱村的甜瓜銷售,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游園采摘。
邱村區位優勢明顯,隨著忻定大道建設通車,太原、忻州等地來往定襄縣的時間明顯縮短,來該村體驗特色鄉村游的游客也多了起來。依托這一優勢,邱村適時提升旅游品質,發展“民宿+”“旅游+”業態,提升休閑觀光和采摘游園等活動的體驗感。
當前旅游旺季已經到來,邱村對區域內各類民宿、農家樂等進行了服務培訓,統一標準管理,不定期進行考核,提高游客滿意度。此前該村已對各類采摘大棚進行了修繕和整理,大大提高了整潔程度。針對現有游客接待能力不足的問題,該村利用閑置農房打造餐飲、觀光、游園綜合體。
特色鄉土游不僅吸引了游客,也喚起了不少離家在外定襄人的“鄉愁”。于艷軍告訴記者,近兩年陸續有年輕人回村創業了。
抓好基層治理
帶濃“鄉親味”
美麗鄉村需要和諧鄉風。
近年來,邱村扛起黨建旗幟,強化基層治理能力提升,開展多項工作提高鄉村文明程度。
季莊鎮黨委書記王政告訴記者,邱村作為季莊鎮的示范村,始終堅持“黨組織+網格化”的基層治理模式,以鄉黨委為中心,以村支部為紐帶,推動黨員服務網格全覆蓋。在此基礎上,實施“1+X”黨員包戶聯系制度,通過黨建帶群建,夯實鄉村管理基礎。
“我家的水管壞了,孩子不在家,想問問能不能幫忙找個工人來修一下?”采訪中,村里85歲的老人李金花來到邱村村委會尋求幫助。村干部立刻幫忙聯系工人,短短十幾分鐘,工人就趕到了村委會。
類似的事情每天都有很多。邱村立足打造新時代“楓橋式村委會”,一方面強化支部建設,提高村干部的服務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制定村民看得懂、理得清、能遵守的文明鄉村規范,倡導鄰里互助幫扶;此外,該村還開放黨員活動室,承擔農村議事決策中心、政策教育中心、科技培訓中心、文化活動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等功能,讓廣大村民在交流中體會到鄉親之間的濃厚感情。
今年,邱村正在創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未來,這里將描繪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記者 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