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行駛在58公里長的旅游大通道臨夏縣段境內,放眼望去風輕云淡,芳草連天。作為臨夏縣山水旅游資源最為集中的景區帶,這里橫穿太子山南麓,如一條巨龍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所到之處,或青峰疊嶂,或白雪皚皚,或吞云吐霧,可謂氣象萬千,美不勝收。
5月11日,雖是周三,但在位于旅游大通道臨夏縣段與和政縣段交界處的河州康養基地內依舊游人如織。周圍被青翠的草原包裹,遠處與太子山雙峰潔白的雪山遙望,仿佛置身于壯美的畫卷之中。
記者了解到,河州康養基地距耳子屲梁1公里,海拔2300多米,占地3萬平方米,不僅山清水秀、綠草如茵,而且還是野生植物的聚寶盆。
“這里有冬蟲夏草、野黨參、當歸、紅三七、黃連等野生藥材,還有蕨菜、烏龍頭、蘑菇、野蔥、野韭菜、野莓子、毛核桃等山珍野果。”提及這里的“寶貝”,臨夏縣文旅局副局長劉自芳如數家珍。
劉自芳告訴記者,在這里還能品嘗到果木烤全羊、爆炒散養草雞、羊肉平伙及地方民族特色菜,是一處集餐飲、休閑、爬山、娛樂、觀光于一體的旅游康養基地。
在現場記者看到,位于河州康養基地不遠處,有一系列民宿設施正在緊張施工中,預計七月底正式對外營業。當地工作人員介紹,這里的民宿不僅保留了山鄉村落的古樸風貌,粉墻黛瓦的農家小院掩映于綠樹層林之中,而且房前屋后山花爛漫,房舍之間阡陌縱橫,雞犬相聞,“漫步其中,林蔭蔥蔥、小溪潺潺,一派一塵不染的世外桃源景致,一定會讓來這里的游客流連忘返。”
對于這一點,正在景區游覽的臨夏市游客馬明遠深有感受:“這里遠離都市,田園風光濃郁,交通也很方便,等以后民宿建好了一定要帶家人來住一住,感受夜空下的草原風景。”
臨夏縣發展旅游產業優勢得天獨厚——大夏河綿延穿越,黃河擦肩而過,最終在本來干旱的西北內陸形成了“山水臨夏縣”的美稱,這為臨夏縣大力開展鄉村旅游奠定了堅實基礎。
鄉村旅游不僅為游客帶來了好風景,也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好“錢景”。34歲的漫路鄉村民汪海軍農家樂“五一”節開門營業,三天時間就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放在過去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我19歲就開始外出務工,在新疆、青海、內蒙古都干過臨時工,不僅活辛苦,收入也低,且遠離家鄉照顧不到父母和孩子,如今在縣政府的支持下開起了這間農家樂,終于和顛沛流離的生活告別了。”說到這里,汪海軍嘴角露出由衷的微笑。
2022年,臨夏縣計劃投資600萬元,對漫路龍虎灣、刁祁圍場、尹集新發村進行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并投資250萬元,扶持發展50戶農家樂,戶均補助10萬元。
“為加速融合、加大整合、加強匯合,2022年伊始我們根據全縣整體部署,經過深度調研,先后牽頭制訂了多套針對鄉村旅游的發展方案,并會同縣農業農村局、發改局、鄉村振興局進行了大面積的完善,制定了年度細化進度表,從而堅持規劃引領、明確發展定位。”劉自芳介紹,臨夏縣旅游規劃的出發點就是加強文旅、農旅、商旅、體旅融合,利用融合思維盤活文旅產業、帶動全域旅游,從而形成一條符合臨夏縣實際、具有臨夏縣特色的文旅發展之路。
今年,臨夏縣將繼續充分發揮旅游大通道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挖潛旅游資源,大力實施沿線村莊風貌改造,鼓勵群眾開辦農家樂、提供民宿服務、發展觀光采摘農業,讓農房變客房、田園變景觀、鄉村變公園,讓更多的群眾吃上旅游飯。同時,也讓這條道路成為彰顯“人在畫中”的臨夏縣生態環境的完美注解。
(記者 薛巍敏 董志明)
關鍵詞: 云端河州 融合思維 盤活資源 旅游產業發展 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