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517世界電信日),愛立信中國區總裁方迎表示:“連接”技術是數字經濟的底層支撐,以5G為代表的“新連接“技術正在加速數字化進程。愛立信將從助力運營商 “建好5G,管好5G,用好5G”三個維度,助力中國運營商打造“更高性能、更綠色、更加精彩的5G”,夯實數字經濟基礎,賦能中國新階段的發展。
新連接加速數字化進程
隨著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加速創新,愈益融入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報告數據指出,當前,數字經濟成為支撐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有望維持年均約9%增速,預計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超過60萬億元。
方迎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數字經濟”已經成為賦能實體經濟、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推手,并成為成就中國發展“新階段”的基石。
加快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則是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的關鍵。
在方迎看來,“連接”技術是數字經濟的底層支撐,沒有連接技術的加持,數字經濟與創新將淪為空談。例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了“連接”的不可或缺。連接從未如此重要!今天,以5G為代表的“新連接“技術正在使能先進技術加速數字化進程,并將成就5G這一有史以來最大的創新平臺。
進入中國市場130年,愛立信是值得信賴的“連接”伙伴
而在5G建設的賽道上,中國正在領跑全球。公開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我國已經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近156萬個,5G網絡已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和縣城城區;今年預計將新建60萬個5G基站,到2022年底我國5G基站總數將超過200萬個;我國5G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累計超過4億戶,5G手機等終端款式大幅增加、價格不斷下降、體驗不斷提升。
ToC和ToB市場兩翼齊飛:5G個人市場發展保持活躍,運營商、終端廠商、互聯網等龍頭企業積極促進超高清視頻、云游戲、AR&VR等內容、硬件的發展以及應用推廣;5G行業應用發展駛入“快車道”,先導領域應用開始規模復制。
當然,如果要充分釋放5G對數字經濟的影響潛力,加快5G網絡部署,推動基于5G技術的創新,充分釋放5G商業價值,還需要移動通信產業鏈各方的通力合作。
作為一家從創建至今始終專注于“連接”技術的企業,146歲的愛立信已經進入中國市場130年,是唯一一家參與了中國的移動通信網絡從1G到5G建設全過程的跨國企業。方迎強調,“時間已經證明,愛立信是中國值得信賴的‘連接’伙伴。中國對愛立信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市場。愛立信將持續在中國本土開展業務,將世界各地的經驗和收獲帶到中國來分享,助力中國本土的數字經濟發展,賦能中國新階段發展。”
據了解,截至目前,愛立信已經在全球獲得172個5G商用合同,目前在54個國家為121個已經正式運行的5G商用網絡提供設備,這些寶貴的實戰經驗將幫助愛立信助力中國運營商打造更高質量的5G網絡。
三方面助力運營商“建好5G,管好5G,用好5G”
面對中國5G網絡建設深化與應用創新提速的新需求,方迎表示,愛立信將繼續發揮自身在技術、實踐與生態上的長處與資源,與運營商和產業伙伴共同推動中國的移動通信網絡的建設、創新與演進,從而持續推動中國通信文明的進步。為此,愛立信將從助力運營商“建好5G,管好5G,用好5G”三個維度,助力運營商打造“更高性能、更綠色、更加精彩的5G”,夯實數字經濟的基礎,從而賦能中國新階段的發展。
一是建好5G。網絡建設方面,愛立信將憑借自身全頻段覆蓋的網絡構建技術能力,基于愛立信硅芯科技平臺,融合算力、工藝、能耗與系統優勢的無線產品助力運營商的5G網絡基礎建設。
二是管好5G。網絡運維管理方面,愛立信將利用自身在AI與網絡自動化方面的技術積累和大量的現網實踐,輔助運營商保障網絡高性能,為用戶提供最佳網絡使用體驗。
三是用好5G。面對5G個人消費與規模化商業應用帶來的新需求與新機遇,愛立信將利用自身在行業專網、端到端網絡切片、邊緣計算以及時間關鍵型通信方案等領域上的先進技術,助力運營商伙伴實現服務創新,并為5G應用創新鋪好路,搭好橋。
助力運營商“建好5G,管好5G,用好5G”的同時,愛立信一直對6G以及未來通信技術不斷探索。方迎表示,愛立信新的使命是“構建連接,使無限暢想成為無盡可能”,我們將在連接技術上不斷創新,以特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斷通過構建新的連接,使得人們的暢想成為可能。這對愛立信而言,是一場沒有終點、沒有極限,不斷深入星辰大海的征途,也是我們專注“新連接”、賦能“新階段”的堅實保障。
責任編輯:侯亞麗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