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網財經研究院舉辦了“新消費視野下的短視頻直播發展”閉門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楊虎濤在會議上表示,直播和短視頻平臺的價值創造具有普惠性。
今年2月份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已達9.34億。
與此同時,近日商務部發布數據顯示,電商扶貧已累計帶動了771萬農民就地創業就業,帶動了618.8萬貧困人口增收。
楊虎濤表示,直播和短視頻平臺在農產品線上零售幫助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直播和短視頻平臺發展帶來的數字紅利并沒有依循傳統的數字鴻溝分層理論所述明顯偏向高教育群體,而是向地理偏遠、經濟落后的地區和人群拓展。
楊虎濤認為,首先這是由直播和短視頻信息格式特征決定的。直播和短視頻涵蓋了文字、圖片、音頻等以往的信息格式;同時又自帶IP,與以往傳播機制不同。視頻信息本身是文字、圖片、聲音的動態復合,信息多維性,個性化更加突出,這使得抖音等短視頻、直播平臺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直播和短視頻平臺是內容分享,起始進入平臺可以說是零成本。在短視頻直播平臺上,發布者通過才藝或互動能力獲得信任及欣賞,通過線上信任建立的機制“彌補了有形資本的不足”。當內容創作者與一定數量規模的內容消費者形成相對穩定的興趣匹配,就可以圍繞興趣偏好形成不同興趣網格,這就蘊含了交易達成的潛在可能性。楊虎濤表示,正是由于直播和短視頻本身的信息格式特征和契約彈性,讓其具有普惠性。
對于直播和短視頻平臺的發展,楊虎濤表示持樂觀態度。他建議,平臺如果按偏好、興趣實現匹配和推送,盡可能滿足每位個體用戶的細分興趣需求,能更好地針對這些群體來形成信任資本的建立機制,讓他們能夠更多地享受到數字紅利。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