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是中華民族黃河古文化早期的發祥地和傳播地之一,也是黃河古文化積淀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母親河流經永靖縣107公里,為后人留下了豐富而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存。
永靖縣緊緊圍繞縣委確定的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工業轉型化、新型城鎮化、治理系統化主攻方向及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全國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和工業經濟高新區奮斗目標,用好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金字招牌,打響叫亮“藍色黃河·陽光永靖”區域品牌,加快旅游產業化,培育百億級龍頭產業,全力打造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永靖。
提升文化影響力。永靖縣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轄區內共有景區景點20余處。其文化旅游資源可以總結為“1237”,即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炳靈寺石窟,兩個國家級地質公園,三大高峽平湖景區,七個文化之鄉。永靖縣全力打造有影響力的景區景點,提升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服務品質,創建劉家峽國際滑翔營地、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抱龍山景區3個4A級景區。
加大旅游吸引力。永靖縣緊盯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全季節、全鏈條開發旅游產品和項目,推動“一日游”向“多日游”、“一季游”向“四季游”轉變,提升旅游綜合效益。有效利用縣域旅游資源,依托黃河文化學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史前文化、彩陶文化、非遺文化、水電文化和紅色文化,精心編制一批展現永靖文化的大型歌舞劇和原創作品,推進地質觀光、濱湖旅游、人文休閑、自然森林、田園風光五大品牌旅游系列產品,建設沿黃精品旅游線路和風景廊道,不斷提升旅游品位。堅持易融則融、能融盡融,持續深化旅游與農業、工業、商貿等多產業融合發展。尋找工業遺產與旅游的契合點,挖掘劉化、鹽化、四局特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工業文化特色,打造工業文化遺產博覽園。全方位開展旅游營銷,擴大新媒體、新平臺營銷,提升黃河三峽品牌影響力。
增強文化供給力。永靖縣圍繞劉家峽庫區北岸,依托自然生態風光、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地方民俗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加快推進休閑采摘、共享農莊、特色民宿、野外露營、鄉村舞臺、農耕文化展覽研學等旅游項目,打造太極鎮大川村、鹽鍋峽鎮小茨村、三塬鎮東風村、劉家峽鎮城北新村、關山鄉南堡村、楊塔勝利村、王臺鎮塔坪村7個鄉村旅游示范村,推進山水田統籌、農文旅融合、塬上塬下一體化發展。加強與省內外旅行社、文旅機構合作,融入環甘肅、環西北旅游大環線。改造提升夜游黃河項目,培育旅游夜經濟。引進華僑城、中旅、鄉伴文旅等知名企業,提升景區管理水平。
提高產業競爭力。永靖縣狠抓文旅首位產業,加快推進基礎提升、品牌打造、融合發展,促進文旅產業提質升級。依托甘肅黃河文化學院、黃河文化博物館、龍跡研究中心、恐龍館,舉辦黃河文化論壇、黃河化石論壇,持續辦好百合花節、郁金香節、采摘節、垂釣賽、滑翔傘賽、槳板賽、徒步大會、第七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等特色節會賽事,主辦以藍色黃河為主題的品牌龍舟賽,承接省內外大型節會活動、行政會議、商業會議、療養活動,發展節會經濟。
夯實基礎謀長遠。永靖縣立足“藍色黃河·陽光永靖”區域品牌定位,以打造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目標,持續釋放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區和臨夏國家地質公園帶動效應,以黃河沿線為重點,堅持生態托底、文化賦能,積極爭取國家、省州項目資金,差異化打造景區景點,精細化配置附屬設施,提檔升級景區景點,推動文旅產業化發展。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永靖縣將不斷做大做強文旅產業,實現文旅產業全域化、高端化發展,全力以赴描繪全域旅游發展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