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近日,省文旅廳與騰訊云聯合打造的“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臺”正式上線;以甘肅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成果“戰國豪車”為主題的10部具備實用功能、展示展覽功能的秦文化和西戎文化非遺文創產品開始創意研發;我省制定《甘肅省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深入挖掘、保護和搶救黃河流域優質非遺資源,講好甘肅故事。同時,啟動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正積極融入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逐步與省內重大項目緊密銜接。
非遺走上時代舞臺
從刺繡到剪紙,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步煥發生機。
農歷壬寅虎年春節前,省文化和旅游廳與肯德基品牌聯合開展“虎虎有神過大年——如意甘肅·多彩非遺”宣傳推廣活動。邀請我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慶陽香包繡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在肯德基蘭州非遺主題店進行網絡直播,現場講解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和傳統手工藝品布老虎的歷史傳承。
時值年關,為了將非遺手工技藝與時代審美相融合,劉蘭芳為肯德基大神卡設計定制了喜迎福氣虎、四季平安虎、八方招財虎、花開富貴虎、吉祥如意虎五款布老虎卡面圖案。這五款布老虎和“虎虎有神過大年——如意甘肅·多彩非遺”宣傳海報,在全國百家肯德基店面同步布放,1000份大神卡布老虎限量禮盒也通過網上同步發售。
不少參與活動的顧客表示,萌萌的布老虎很符合現代審美標準,很多人會因為要集齊五個圖案的布老虎而多次光顧肯德基。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導監制的“五毒不侵”口罩近日正式推出,該口罩選用甘肅慶陽香包繡制技藝中的“五毒”元素,將傳統文化習俗與現代受眾群體相結合,充分展示傳統文化之美,同樣受到了歡迎。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劉衛華說:“每到端午節,人們為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或者繡制五毒佩戴身上,都含有祛除病害之意。以這一寓意,我們通過手繪圖的方式使‘五毒’元素融入口罩,并命名為‘五毒不侵’非遺防疫口罩。”
這款“五毒不侵口罩”以春夏之際大地上最常見的青黃為主色調,“五毒”聚集在口罩中央,預示著“以毒攻毒”“保平安”的美好期許。
非遺“活”出新天地
非遺的可持續發展,要接力傳承、開拓創新,才能更好地從“歷史”走向“未來”。
虎年春節,位于甘州區城東25公里處堿灘鎮古城村的屋蘭古鎮景區,九曲黃河燈陣的365盞明燈點亮夜空,該燈陣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定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燈陣”。
燈陣中游客不僅可以觀燈、游陣、祈福,還能賞奧運冰雕,免費游甘州非遺展。參觀過燈陣的游客張敏感嘆:“九曲黃河燈陣延續了張掖地區春節民俗傳統,多樣的文化活動也給中國年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年57歲的九曲黃河燈陣第四代傳承人、甘州區古城村村民陸廷成,十幾歲就跟著父輩做燈,參與擺燈布陣,對這項民俗活動有深厚感情。
“以前,我們村民自發隔年組織一次,選址、布陣、組織社火表演,現在可以常態化了。”陸廷成說,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一文化形式,九曲黃河燈陣大型實景劇《張國臂掖》于2020年8月公演,他還曾在第四幕“啟燈納福”中出演啟燈人角色。
甘州區文化館副館長、非遺中心主任金煒說:“九曲黃河燈陣流傳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規模。九曲黃河燈陣是節日民俗活動,傳統意義的燈陣活動從正月初七開始到正月十六結束。如今融入景區變成常態化演出之后,影響力更大,范圍更廣泛。”
省文旅廳非遺處負責人安明文說,非遺并不是放在博物館里的老擺件,也不是史書典籍中的死知識,只有“活態傳承”非遺,才能讓非遺更好地活在當下、走向未來。
“非遺+”大有可為
非遺與產業、科技的融合發展,是推進國民經濟穩步向前的重要抓手。
去年底,省文化和旅游廳召開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成果非遺文創轉化座談會。會上提出,2022年將以甘肅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成果“戰國豪車”為主題,創意研發非遺文創產品,提升甘肅非遺可見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據悉,省文化和旅游廳將重點從三方面推進甘肅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成果的非遺文創轉化,主要以“戰國豪車”為主題,創意研發10部具備展示展覽功能的秦文化和西戎文化非遺文創產品,增強非遺文創產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利用甘肅獨具特色的李海明隴原掐絲琺瑯非遺技藝和三維立體建模技術,將非遺與“戰國豪車”考古成果相結合,創意研發出既可展示又具實用功能的系列非遺文創產品,讓甘肅省秦文化和西戎文化動起來、活起來。并將“戰國豪車”系列產品引入大景區和游客集散場所,使其成為吸引游客參與體驗的特色娛樂消費項目。
不久前,省文化和旅游廳編制的《甘肅省“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甘肅省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下發。規劃提出,今年我省將緊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長城、長征、黃河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涉及甘肅非遺保護領域各項重點內容,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培育非遺傳播品牌。
據介紹,結合黃河文化,我省推出了“濤濤黃河非遺之旅”旅游線路。該線路位于黃河源頭的核心片區,這一地區誕生了輝煌燦爛的大地灣、馬家窯等彩陶文化和黃河農耕文明,孕育出了羊皮筏子、黃河水車等富有甘肅特色的黃河文化產物。線路通過“經典旅游線路+非遺項目”的融合體驗,讓游客在游玩的同時感受甘肅黃河流域燦爛的非遺文化,全面提升旅游線路的文化內涵。
安明文告訴記者,如今非遺項目已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古老技藝,越來越多的“非遺+”等創新項目正火熱地融入人們的生活。“面向未來,甘肅要不斷探索非遺的創造性發展之路,使非遺走進數字時代,擁抱現代生活。”
(記者 張櫟)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數據平臺 黃河流域 優質非遺資源 甘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