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酒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2.7億元,增長8.9%,增速位居甘肅省第一,經濟總量前移一位,位居甘肅省第三,綜合實力穩居全省第一方陣。經過五年發展,酒泉經濟交出了亮眼成績單。
過去五年,酒泉市建成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3個百萬千瓦級光電基地。今后擬借力“雙碳”,在做強風電、光伏、光熱、儲能、氫能、智慧電網六大新能源裝備產業集群上精耕細作,建成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鏈,切實使酒泉新能源產業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成為全省“強工業”行動重要支柱。同時,立足地域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基礎優勢,發展戈壁生態農業。目前建成萬畝園區7個、千畝園區18個,戈壁生態農業面積達到14.3萬畝,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戈壁生態農業示范區和有機無土栽培示范基地。
巧用資源:打造“風光”雙引擎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酒泉市,屬中國光熱資源分布一類地區,發展新能源產業得天獨厚。
酒泉市巧用風、光資源,建成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3個百萬千瓦級光電基地,風光電裝機累計達到1662萬千瓦。同時,搶抓“雙碳”重大歷史機遇,堅持整體規劃、統籌推進,大規模開發新能源,2021年酒泉市并網新能源項目411萬千瓦。
2月25日,酒泉市與寧夏寶豐集團在蘭州成功簽訂多晶硅上下游協同項目投資合作協議。3月21日該項目在瓜州縣開工,一期計劃投資200億元,2023年6月底建成投產。這是打造全國重要新能源產業基地的務實舉措,對于酒泉市推進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建設全國新能源產業示范區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百億級項目落戶酒泉,是酒泉市發展新能源產業的一個縮影,也是酒泉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標志。酒泉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帶動建成風機總裝、葉片、塔筒及光伏組件、電池片等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27家,浙江運達、廣東明陽等一批行業知名企業落戶酒泉,2021年酒泉規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82.5億元,同比增長36.9%。
與此同時,酒泉堅持基地化推進、大電網外送、全產業鏈發展,著力構建風光水火核多能互補、源網荷儲一體化綠色能源體系,計劃再建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成千萬千瓦級光伏基地,確保新增新能源電力裝機2000萬千瓦,力爭突破4000萬千瓦,加快建設火電、光熱、燃氣發電、抽水蓄能、氫儲能等調峰項目,著力做強風電、光伏、光熱、儲能、氫能、智慧電網六大新能源裝備產業集群,建成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鏈,切實使酒泉新能源產業成為全省“強工業”行動的重要支柱。
妙用優勢:交出“亮眼”成績單
2020年酒泉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3%,增速入圍全國20強。
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2.7億元、增長8.9%,增速排名全省第一,總量躍升至全省第三位。
2020年下半年以來,連續六個季度獲省政府高質量發展貢獻獎,綜合實力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酒泉市連續上交了人民滿意的答卷。在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酒泉市高度重視民生保障和環境改善。“放管服”改革成效突出,“酒事快、泉辦好”服務品牌榮獲“全國2021數字政府管理創新獎”,建成了全省首家市級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同時,用心用情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補齊民生事業短板,實施積極就業政策,著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持續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數據顯示:2021年,酒泉市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達到80%以上,全市2.05萬戶、7.1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亮眼的數據反映了民生事業建設取得的可喜成績。
此外,酒泉市把發展戈壁生態農業作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目前,酒泉市共建成萬畝園區7個、千畝園區18個,戈壁生態農業面積達到14.3萬畝,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戈壁生態農業示范區和有機無土栽培示范基地,取得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生態改善、農民增收致富的良好效果。
善用機遇:勇于“創新”謀發展
酒泉自古就是邊塞前沿、戰略要地,承擔著固防御邊、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使命。新中國成立以來,石油工業基地、核工業基地、鋼鐵工業基地、航天航空基地等一批“國之重器”在酒泉布局建設。
搶抓“一帶一路”重大機遇,不斷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加快推動省域副中心建設。酒泉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加強系統謀劃和前瞻布局,因勢利導集聚資源要素,順勢而為增強發展動能。
五年來,酒泉堅持東聯、西進、南向、北拓,著力構建大交通格局,與青海、新疆、內蒙古等周邊省份的互聯互通不斷強化,酒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和敦煌空港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酒泉正在成為服務全國,面向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絲路節點綜合物流樞紐。同時,積極推進酒泉、嘉峪關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深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市功能互補完善、民生設施共建共享、關聯產業協同發展,酒嘉“半小時優質生活圈”初步形成。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玉門油田分公司、敦煌研究院、酒泉鋼鐵集團等“兩地三企一院”“攥指成拳”,攜手服務保障國家大戰略、建設黃金節點大樞紐、打造文化傳承新高地,帶動河西走廊經濟帶新發展。
(記者 胡旺弟 張克勤)
關鍵詞: 借力雙碳 打造千億級 新能源產業鏈 生態農業 經濟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