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又火了?最近,“方便面市場回暖”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熱搜,無論是大型超商還是街邊小店,貨架上都多了方便面的影子。有記者發現,一年來,部分方便面價格上漲了25%,銷量也在不斷提升。尼爾森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方便面市場銷售額同比增加7.5%,整體銷量同比增長1.4%。多位售貨員向記者表示,在旅游旺季或節假日,來買方便面的顧客較多,總體以年輕人為主。“這兩年方便面的銷量與前些年相比確實增多了。”
世界方便面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國內方便面消費的頂峰出現在2011—2013年之間,年需求量曾高達462.2億份。但是2013年之后,市場需求開始一路下滑。到2016年,整個中國市場需求已經跌到了385.2億份,減少了近80億份。這也就意味著2013年到2016年的三年之內,相當于平均每天需求下降723萬份之多。
方便面的退潮,是與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各大外賣平臺異軍突起分不開的。方便面市場萎縮的那幾年,正是餓了么、美團攻城略地,成為城市白領和年輕人進餐首選的年代。外賣平臺相較于方便面的優勢,一來源于選擇口味更多元,二來,投資方以補貼獲取市場的方式,讓外賣甚至在價格上也具有一定優勢。而民眾越來越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方便面在某些宣傳中,幾乎成為“垃圾食品”的代名詞。如此一來,方便面行業整體業績下滑,幾乎無可避免。
有市場研究專家表示,各大廠商面對銷量萎縮,逐步在定價和促銷策略上做了調整。最典型的例子是細分市場,推出高端方便面。如今主流市場逐步告別3塊一包的方便面,8塊一包的方便面成為年輕消費者新寵。而且,在“崇尚健康”的感召下,方便面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有“泡”一種吃法,現在各大直播平臺,網絡紅人各種利用方便面制作美食的節目,也讓年輕人趨之若鶩,紛紛“變廢為寶”,搞搞新意思,這對于方便面的咸魚翻生,可謂功莫大焉。
此外,外賣市場逐步飽和,也是方便面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網約車等互聯網新事物一樣,隨著競爭加劇,外賣市場近年來也逐步進入寡頭競爭的成熟期,“燒錢模式”難以為繼。眼下在一些大城市,一二十塊的外賣已很難找到了,加之“黑外賣”等現象在媒體上曝光,讓外賣平臺的食品安全受到消費者關注,相比之下,方便面工業的相對成熟和標準化生產,反而令消費者更安心。正是以上種種原因,讓方便面重新“得寵”。
當然,暫時回暖不等于未來高枕無憂。方便面行業會不會面臨下一個低潮,或者長期來看,衰退不可避免,現在還很難說。依我看,方便面未來最大的“敵人”,不是外賣也不是速凍食品,而是高鐵。此話怎講?但凡坐過“綠皮車”的人,誰能忘記列車上人手一包方便面,乘客小心翼翼端著熱水泡制的紙碗穿越坐席,車廂里牛油飄香的年代。隨著高鐵線網的迅速延伸,旅行時間大大縮短,火車上賣方便面、吃方便面的都在減少。考慮到去年全國高鐵客運量高達20億人次,簡單算一下,就能明白方便面少了多少生意。如此看來,方便面行業是否要重點開發專門針對鐵路和高鐵乘客的產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