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1810.HK)今年上半年財報發布,一邊是雷軍在微博上大呼“超預期”,另一邊股價卻“先跌為敬”。
財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小米總收入957億元,同比增長20.2%,調整后凈利潤57億元,同比增長49.8%。小米CFO周受資在業績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上半年總體處于穩健發展態勢,凈利潤超市場預期。
打臉雷軍?小米超預期財報發布后市值卻蒸發百億
但“打臉”的是,財報發布后的第二天,8月21日,小米集團股價高開低走,盤中一度下探至8.81港元,收盤價8.96元,下跌4.98%。
相比于一年前17港元的發行價,已經跌去47%!打臉雷軍?小米超預期財報發布后市值卻蒸發百億
要知道,上市之初,雷軍可是甩下過豪言壯語:“要讓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者賺一倍”。聽信了雷軍的年輕人不禁慨嘆“哭暈在廁所”,“人生第一次被套牢。”
其實,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了小米半年報后發現,從營收、凈利潤上看沒有那么糟,亮點還是有的。但令人迷惑的是,股價為啥會一跌不復返呢?記者整理了這份半年報的幾大核心看點,看看“不OK”的股價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財報透視
1、手機業務降幅最明顯
截至2019年6月底,小米實現營業收入957億元,同比增長20.2%,經調整后凈利潤為57億元,同比增長49.8%。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現金儲備為511億元。
分季度來看,小米二季度營收519.51億元,同比增長14.8%;凈利潤為19.55億元,經調整后凈利潤為36.4億元,同比增長71.7%。不過,二季度調整后的凈利潤雖然大幅增長了,但整體營收增速比上一季度的22.7%還是有明顯放緩。
二季度營收為何放緩?主要是手機業務降幅明顯。
從營收構成來看,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的收入為320.21億元,同比增長5%;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149.44億元,同比增長44%;互聯網服務收入為45.8億元,同比增長15.7%。
而在一季度,三項業務的收入增速分別是19.3%、54.1%、13.8%,與第一季度相比,小米最主要的三塊業務收入增速均有所下降。
其中手機業務降幅最為明顯,而手機又是小米營收占比最大的業務,二季度占比達61.6%(一季度占比59.7%)。不難發現,小米營收增速整體放緩的主要原因便來自于手機業務的下降。
2、智能手機毛利率增至8.1%
雖然手機業務營收降幅明顯,但毛利率增長較為明顯。2019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分部毛利率由一季度的3.3%升至8.1%,與同期6.7%的增速相比,也有所上升。
小米表示,主要是由于新推出智能手機型號受到歡迎及在4G到5G技術轉換期的穩健經營。
今年二季度,小米共售出32.1百萬部智能手機,平均售價是每部998.7元;而2018年二季度售出月32百萬部,平均售價是952.3元。
手機業務的毛利率非常重要,手機業務是小米幾大業務中收入最大但毛利率最低的業務,此前幾個季度,小米的互聯網收入貢獻的毛利保持在一半,只身撐起了小米的盈利。
但從二季度數據看,由于手機毛利率大幅提升,手機貢獻毛利達到25.9億,占到整體毛利的35.6%,一掃前幾季毛利不斷下滑的頹勢。
3、境外業務收入占比4成
從近年來小米境內外手機出貨量來看,實際上國內業務是處于萎縮之中的。不過,境外業務倒是一路高歌猛進。
二季度,境外市場收入達到219億元,同比增長33.1%,收入占比40.4%。其中西歐市場主要廠商只能手機出貨量增速第一,同比增長53.2%;在印度連續八個季度保持出貨量第一。
8月20日晚,雷軍在微博上發布半年報,也特意點贊國際業務的增速和收入占比,可見雷軍對境外市場的成績單頗為滿意。實際上小米對國內市場激烈競爭的應對策略,一直是大力布局海外市場。
4、商業版圖起底
此前科創板開板,小米就被市場解讀為是上市企業中的幕后最牛推手,因為目前科創板申報企業中,有8家企業與小米或者雷軍有關,分別是金山辦公、九號智能、石頭科技、創鑫激光、聚辰股份和已上市的樂鑫科技(688018)、方邦股份(688020)、晶晨股份(688099)。
小米打造的新商業版圖究竟有多大?
半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小米共投資超過270家公司,賬面總值287億元,同比增長20.8%。
截至目前,小米已經投資12家供應鏈公司,其中有三家被投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如樂鑫科技主要從事物聯網Wi-FiMCU通信芯片及其模組的研發、設計及銷售;方邦電子主營業務為高端電子材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晶晨股份主營業務為多媒體智能終端SoC 芯片的研發、設計與銷售。
電話會被diss
上述是記者根據小米集團半年報劃的重點,乍看之下,業績穩健,小米在微博上官宣用詞是“超預期”。
不過,據說在昨晚電話會的問答環節,記者們對業績“超預期”的說法可并不買賬,全程diss,尤其是凈利潤的下滑成為關注焦點。
比如有記者提問:除所得稅前利潤和期內利潤有較大的下滑,但調整后利潤飆升,是什么原因?第二季度的收入增速放緩的原因是什么?
周受資對此的回應是公司在上市前有一些股東是優先股的股東,“在我們上市的時候,這個優先股在技術處理上,從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這里在上市的時候,非運營相關的利潤把它沖回來,可以理解這是一個技術上的調整,跟公司運營情況沒有直接的關系。”
對于二季度增速放緩的原因,周受資表示,目前處在5G爆發的前夜,同時處于品牌結構一系列調整的階段,此時采取了穩健的運營的策略,是為了調整節奏護航。過去幾年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長,所以基數也增大。從過去四個季度以來,小米手機業務持續以結構調整為重點,而不是單純的追求出貨量的增長。
更有記者質疑小米是投資公司,是否會考慮套利獲現?
周受資回復稱,投資的出發點是希望強化主業,同時為產業上下游提供更多的支持,至于何時套現,周受資并沒有直面回應,僅表示小米是長期投資者。
而對于下半年的業績預判,機構人士也認為小米三項業務均存在壓力。
光大證券研報指出:
小米國內業務壓力持續、海外業務維持健康成長,預計手機業務全年營收維持高個位數增長,考慮到同業競爭壓力持續,下半年毛利率存在小幅回落可能。
鑒于大家電新品類年內業績拉動作用稍顯不足、核心電視業務面臨華為等新進入者潛在威脅,下半年IoT業務面臨增速放緩壓力。傳統變現渠道即大陸手機廣告及游戲收入承壓,同比下降7%,占比降低至64%,新型變現渠道包括電視、海外市場、有品電商及互聯網金融分部增長相當強勁。
股價平平
除了增長疲軟的質疑,小米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股價。
上市之初,雷軍曾高喊“上市買入賺一倍”的豪言壯語,外界也一致認為它將是下一家踏入千億美元俱樂部的中國公司。然而,上市即破發的小米,如今已經被戲稱為“年輕人的第一次套牢”。
8月21日,半年報發布后的第二天,小米開盤紅盤,而且開盤兩小時就放了昨天全天的量,然后迅速下殺,盤中一度下跌超6%,創下8月以來最高跌幅。
截至收盤,小米股價跌幅收窄至4.98%,報8.96港元,對應市值2147億港元,較上一個交易日蒸發112.6億港元,約合101億元人民幣。
對于股價和業績呈現的相反走勢,周受資回應稱,“股價會受到很多外部市場的影響,我們堅信只要我們持續的在我們的業務的道路上為我們的用戶的提供價值,我們也是持續的增長,這個遲早會在我們股價上體現。”
一位投資人看完小米的業績和股價表現之后,只說了一句話:“我想原因可能是本來就不值那么多錢吧。”
而在專業人士看來,投資者用腳投票還是對小米在未來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缺乏信心。
富途證券認為:
從長期看,小米依然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提供流量入口的手機是小米商業模式的起點,但在國內強大的華為、OV的競爭下,小米手機需要不斷的投入大量研發和營銷費用去守住硬件的地盤,同時,在互聯網側,缺乏足夠高粘性的產品去高效率變現,所以往硬件端的投入就未必有持續保障。
而在5G風口之下,小米也在擔心掉隊風險。
雷軍于昨晚業績電話會議中表示,2016年小米已投入5G手機預演 ,預計今年9月發布第二款5G手機,5G爆發前時間點很難把握,每一次通訊技術換代總有手機廠商掉隊,這就是小米面臨的風險。公司管理層對這個風險有高度認知,幾乎每周都會討論相關話題,對5G手機前景充滿信心。
小米能否在5G的加持下再一次進入爆發增長階段?如果把握住了,雷總欠投資人“賺一倍的錢”或許能夠兌現了。
關鍵詞: 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