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多時間在全球80多個國家開出3600家店,年營收190億元,員工突破3萬人。作為無印良品的“中國門徒”,名創優品在擴張速度方面,將曾經的老師傅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6月25日,據相關媒體報道,名創優品正在策劃IPO,籌資大約10億美元,上市地點可能在香港或者美國。
近幾年,傳統零售行業從日漸式微、再到成為BATJ巨頭爭霸中的香餑餑。而名創優品仿佛一直都置身事外,不蹭電商的熱度,悶聲搞線下建設,硬是如“異類”般擴張成了實體零售連鎖巨頭。如今,名創優品更是喊出了IPO口號,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它的創始人葉國富以及“投資型加盟”模式。
01
低配無印良品的成功之道
2013年,湖北商人葉國富與日本設計師三宅順共同合作,創辦了名創優品。作為低配版的無印良品,名創優品憑借優質、創意、低價的產品,以“病毒般”般的擴張速度席卷全球。
名創優品能夠火速躥紅,首先要歸功于其高性價比的產品定位。
現如今,消費升級如火如荼,越來越多人愿意為建立在產品本身價值之上的品牌溢價和情感價值埋單。而與此同時,城市中不斷攀升的生活成本,又不斷刺激著中產階級的焦慮感,“逆消費升級”現象因此也頻頻出現——即在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消費者不追求高價格、高效率、品牌和優質服務,而是更多地追求物美價廉。
而名創優品的出現,恰恰迎合了消費者這種微妙的心理變化,使其在短時間內收獲了不少擁躉。
名創優品能夠快速崛起,還有一個秘訣,即它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去實現大規模的復制和推廣,這樣的經營模式也是它整個競爭優勢很關鍵的一部分。
如果非要給名創優品的經營模式冠以一個官方的、學術性的名稱,那正是我們上文提到的“投資型加盟”模式。這種模式就是要加盟商承擔品牌使用費、門店租金、裝修費和首筆鋪貨的貨款等等,而名創優品只負責門店營運和員工招聘、商品配送。
這種模式對于名創優品來說是非常的有利,原因就是加盟商承擔主要投入,而名創優品并不用將大量資金投入到加盟店上。沒有重資產的拖拽,名創優品就可以輕裝上陣,大跨步搞擴張。
那么,加盟商大概要投入多少錢呢?按照名創優品的說法,加盟商每年要拿出8萬特許商標使用金,還要一次性繳納75萬元貨品保證金。
這么看來,加盟商的投入并不少。但高投入就意味著高回報,名創優品的加盟商的投資利潤也是很高的,占每天營業額的38%(食品為33%),而且都是第二天即可到賬。
葉國富曾透露稱,加盟商開店投入約300萬,如果按照年營業額700萬-3000萬估計,加盟第一年至少可獲266萬元投資利潤,也就是說,“一年多就能回本”。
回報可觀、紅利日結、無庫存壓力,加上風格統一的門店開遍各地……名創優品的加盟模式讓人躍躍欲試。
但是,300萬對于普通人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名創優品的加盟模式再誘人,也得要啟動資金的。這時候,名創優品的絕佳搭檔——分利寶橫空出世了。
02
分利寶涉嫌“自融”,葉國富忙洗白
分利寶是個P2P理財平臺,它也由葉國富創辦,專門為包括名創優品在內的合作品牌的加盟商,提供店鋪融資擔保借款。
分利寶發展得非常快。據公開信息顯示,分利寶于2015年9月正式上線,注冊資金為2.2億元,主要提供支付、投資理財及借款服務。在上線一年以后,分利寶就宣布實現了盈虧平衡。
到了2017年7月,分利寶還獲得了南粵基金的3000萬元戰略入股。自此,“國資背景、銀行存管”成了分利寶最大的賣點。有了“國家隊”背書,分利寶的用戶開始呈倍級增加。
但是,分利寶為加盟商解決資金問題的同時,也借助加盟商的杠桿效應快速推動了名創優品的做大做強。這就使葉國富落下了“自融”的質疑。
關于自融的判定依據是:假如平臺借款人將借來的錢,用于支付加盟費給P2P平臺的實際控制人,就涉嫌自融。
那么,葉國富的分利寶到底算不算自融?騰訊財經曾給出的認定是:葉國富以名創優品作為擔保主體,加盟商作為貸款主體在分利寶平臺融資開店,而貸款資金多以保證金、加盟費等形式流回名創優品。這樣的做法有“自融”之嫌,但由于借貸人主體是加盟商而非名創優品,所以“自融”的罪名又坐不實。
也就是說,葉國富打了一記非常棒的“擦邊球”,然后開始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
但是,葉國富也想擺脫“自融”的嫌疑,于是他將分利寶所屬公司多次進了行股東變更和名稱變更,想要與其撇清關系。目前從工商信息看,分利寶的法定代表人已變更為莫勁云,大股東是阿信金服科技有限公司,明面上貌似和葉國富已經沒有關系了。
但據悉,這個莫勁云曾經擔任哎呀呀飾品的高級營銷主管,是葉國富的老部下。
03
名創優品上市為了啥?
作為“互聯網金融教父”,葉國富的手段不止這些。葉國富曾聲稱,他創建了30多個互金平臺,總投資超過50億美元。其中不僅有分利寶,還有互聯網催收平臺“人人收”、現金貸平臺“缺錢么”等等。
但是,作為葉國富最大的、最自豪的作品,名創優品已然成為了他的金融板塊中最重要的一環。
名創優品這些年的套路,無非就是“薄利多銷、圈地攤大餅”。這么做的好處是總體業績能快速增長,但也難掩單店利潤率較低、管理較粗放等隱患。
要想支撐起這種“薄利多銷”的模式,名創優品需要做的有兩點:一是繼續開店、開足夠多的店,二是讓消費者高頻率花錢。
后者做起來有些難度。首先,名創優品賣的小商品大多數都是耐用品,復購率較低。名創優品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它開始專注設計、搞IP。但是這么做的效果也不理想,還使名創優品陷入了“山寨”、“抄襲”的糾紛。據天眼查信息中顯示,名創優品所涉及的65個法律訴訟里,涉及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20個、侵害商標權糾紛4個、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19個。
這么看來,名創優品要想發展,最靠譜的辦法還是開店。然而這么做,肯定會大幅提升公司的運營成本,對名創優品的資金形成較大考驗。
去年9月,名創優品宣布與騰訊、高瓴資本簽署10億元戰略投資協議,這是該公司首次引入外部資本。有分析稱,名創優品此舉就是為了借力資本,同時發力線上線下。
但是,以葉國富對電商平臺固有的偏見來看,名創優品發力線上還是沒影兒的事情。
葉國富要錢,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全世界范圍內繼續開店。如今,葉國富還把手伸向了股市,要股民來為他的野心買單。
也難怪,在2018年初的集團年會上,葉國富還夸下海口,要求名創優品在2022年前實現“百國千億萬店”。這么大的雄心壯志,沒錢可實現不了。
但是,名創優品這樣扯著大步擴張,會不會遭遇巨大的風險呢?作為旁觀者,我們只能期望葉國富自個兒心里有譜。
關鍵詞: 名創優品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