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消息,據《華盛頓郵報》報道,6月11日,富士康科技集團為其旗艦公司舉辦了集團歷史上的首屆投資者關系大會。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接下來還有一個壞消息:這家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商很快將不再有首席執行官。公司創始人郭臺銘即將從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離職。郭臺銘甚至都沒有出席這次大會,而是繼續一頭扎進競選活動。
預計郭臺銘將在周五正式離職。在他離職之后,富士康將推選一位新的董事長,而首席執行官一職則由一個九人委員會取代。在過去45年里,郭臺銘一直是公司的唯一決策者和面孔。因此,隨著領導層的這一重大變化將帶來長久缺席的透明度,但也讓這家龐大的公司——地跨十多個國家、擁有一百多萬員工以及全明星客戶名單——從此為一個委員會掌控,而不是某一個人掌控。
不論有沒有郭臺銘的帶領,筆者對公司和公司未來一直保持著懷疑的態度。
公司新管理層的行動現在可以緩解其中一些問題。在接下來的投資者活動和電話會議上,這些高管——其中很多人很少公開發言——簡明扼要且圓滿地回答了在特朗普時代下運營富士康的挑戰以及公司需要的變革。相比于之前郭臺銘給予媒體的那些無關緊要的回答,這一變化著實令人耳目一新。
盡管如此,這并不意味著一切就都井然有序了。對富士康下一任董事長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十多年,并仍在繼續。集團首席財務官黃秋蓮(Huang Chiu-lian)也在可能接過董事長一職的名單中間。其他各個部門的負責人也多多少少在這個名單上。
不過,筆者相信,富士康芯片部門的負責人劉揚偉(Young Liu)將成為新的董事長(由于黃秋蓮不是新的董事會一員,她不會參與董事長競選)。但是,擔任董事長一職并不意味著就能坐穩富士康的鐵王座。相反,委員會管理戰略將使得公司內部的各個部門主管之間面臨諸多可能的斗爭,其中有些主管還是該內部圈子的一員。
任何行政決定都不可避免地成為資源分配的問題。鑒于富士康在業內是出了名的吝嗇,部門之間很有可能必須得互相競爭或進行秘密的討價還價,來爭取他們想要的資源。
如果新團隊在首次公開場合上展示的共治局面消失,那么行政陣容很有可能會發展成為一場消耗戰。12年前,當郭臺銘剛剛提出退休的想法時,他說,他打算將候選名單從35人之多減少到10人以下。但跟臺積電的張忠謀花相當多時間為他的公司培養繼承人不同,郭臺銘從未費心培養任何繼承人。
不少關注富士康的人曾告訴筆者,他們認為,在郭臺銘辭職后,大多數高管若沒有獲得對公司的明確控制權,他們很有可能會在較短時間里退休。在一些人離開后,對空缺職位的競爭將接踵而至。
筆者擔心的是,就在富士康需要穩定性和單一領導人之際,一系列的離職和內斗將削弱富士康。一旦動蕩發生,任何最終的勝利者都會發現,鐵王座早已消失,更不用說跟龍斗爭了。
關鍵詞: 郭臺銘即將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