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垃圾分類要靠呼吁也要靠倒逼,下“垃圾拒運令”式倒逼只要有規章可循,就不失為助推垃圾分類的可用途徑。
日前有網友稱,杭州海底撈紹興路店由于垃圾分類不合理,被城管局開出“垃圾拒運單”。這引發網友熱議。
據新華社報道,經記者調查核實后發現,該店垃圾處理不當的事實基本屬實,但相關部門并未實施拒運,而是要求該店面限期整改。杭州下城區城管局有關負責人稱,考慮到端午假期等因素,為了不影響店家正常營業,已給予了緩沖期。6月11日,城管部門將再次上門復查。若仍未整改到位,將繼續對其垃圾進行拒運,并介入執法手段。
餐飲企業垃圾分類工作不到位,可能被下“垃圾拒運單”,乍聽起來,這事有些新鮮。而根據2015年出臺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此舉并無不妥之處。
該條例明確規定,相關責任人對生活垃圾不符合分類要求的,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單位可以拒絕接收該區域的生活垃圾。涉事海底撈存在諸如“生活垃圾混裝、污水溢出”等問題,顯然違反了2016年出臺的《杭州市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等規定。
從目前看,當地的處理方式充分兼顧到了情與理,在依法處理的同時,還考慮到了現實情況,給出了梯度化處理措施和必要緩沖期。這既確保了政策執行力,也留足了人性化溫度。
近段時間,垃圾分類的議題備受關注。在業內,很多人形成的共識是,推行垃圾分類不妨從易到難。而以餐飲業等企業為抓手,再帶動個體參與,也符合該順序。
眾所周知,餐飲行業一直以來都是生活垃圾產出的大戶。近年來,隨著餐飲業和外賣業態的勃興,垃圾產出數量亦隨之驟升。有研究顯示,餐飲垃圾含有多種具有傳染性極強的致病菌,一旦在環境中擴散傳播,將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大威脅。
所以說,對這些餐飲垃圾的處理,如果應對不得當,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而做好垃圾分類,由具有資質的單位對餐飲單位產生的餐飲垃圾“統一收運、集中處置與分散處理”,也算是從末端和源頭去解決餐飲垃圾不分類難題。
正因如此,將餐飲企業作為推動垃圾分類的重要切口,也成了多地的做法。就在近期,北京東城區建國門街道在執法檢查中,發現貢院頭條里的一家餐飲企業沒有按要求做到垃圾分類,便當即開出了5000元的罰單。
而杭州下城區有關部門對海底撈揮起限期整改的“手術刀”,筑牢監管籬笆,也順延了這樣的嚴管態勢。
考慮到海底撈是全國知名的餐飲行業,雖然“被城管局開出垃圾拒運單”的只是一家分店,但此次事件照樣有標桿意義,也給更多的餐飲企業“提了個醒”:餐飲店作為垃圾分類的責任主體,更應該增強主體責任意識,自覺、規范地進行垃圾分類。
對更多地方來說,餐飲企業垃圾分類不到位則拒運的做法,也可資參照。推動垃圾分類要靠呼吁也要靠倒逼,下“垃圾拒運令”式倒逼只要有規章可循,就不失為助推垃圾分類的可用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