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原銀行的凈利潤下滑近4成,而連續5年超行業平均水平的不良率或為其主要原因
《投資者網》汪下弟
中原銀行(01216.HK)自成立以來,不良貸款率始終高于商業銀行平均水平,這也導致公司2018年資產減值損失高達68.51億元,是歸屬于本行股東凈利潤的2.8倍。2018年,公司歸屬于本行股東凈利潤出現上市來首次負增長,跌幅近40%。
另一方面,公司在年初收購了一家“零不良”金融租賃公司,業內人士稱,收購不僅為了優化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或有其他用途。
凈利下跌 不良率高居不下
中原銀行2018年歸屬于本行股東凈利潤出現自上市以來首次負增長,下跌幅度為40%左右。公司年報顯示,截止2018年末,中原銀行歸屬于本行股東凈利潤為24.15億元,2017年為38.39億元,同比下降37.1%。
值得注意的是,在歸屬于本行股東凈利潤出現大幅下滑的同時,中原銀行的總資產規模卻在增長(2018年較2017年增加了984.55億元,增幅為18.9%)。
中原銀行的歸屬于本行股東的凈利潤為何出現如此大幅下滑?
中原銀行告訴《投資者網》,2018年,本行嚴格執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并足額計提減值準備的監管政策,采取更為審慎的風險分類標準,充分計提風險準備致年度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較往年出現下滑。
計提減值準備對應的是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減值損失。公司年報顯示,截止2018年末,資產減值損失為68.52億元,是歸屬于本行股東凈利潤的2.8倍,相較于2017年的20.28億元上漲了237.8%,增量為48.24億元。2014-2017年,資產減值損失一般都是20億元上下波動。
與資產減值損失對應的是,截止2018年12月31日,中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高達2.44%,一舉突破2%,相較于2017年上漲了0.61%;2014-2017年,公司的不良貸款率始終在2%以下。
不僅如此,公司自成立以來,不良貸款率始終高于行業平均水平。2014-2018年,中原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92%、1.95%、1.86%、1.83%、2.44%;2014-2018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9%、1.94%、1.74%、1.74%、1.89%。同時,2018年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0年新高,中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比該水平還高0.55%。
截止2018年末,中原銀行對公貸款總額為1491.99億元,占總額比重50.9%,較年初增加242.28億元,增幅為19.4%;個人貸款總額為1051.71億元,占總額比重為41.1%,較年初增加312.39億元,增幅42.3%。
公司貸款方面,截止2018年末,公司保證貸款658.87億元,占總額比重為50.6%;個人貸款方面,個人住房貸款為508.66億元,占總額比重為48.4%。
然而,截止2018年末,公司貸款中短期貸款的不良貸款余額為44.6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5.27%;2017年的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21.08億元、2.75%。
另一方面,2018年個人貸款中的個人經營性貸款的不良貸款余額為7.9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3.78%;2017年的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率分別為9.49億元、4.69%。因此,中原銀行的個人經營性貸款不良情況出現好轉。
中原銀行稱,2018年本行公司類不良貸款余額約46.50億元,較上年末增加約20.63億元,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上升約1.28%至3.57%;本行公司不良貸款增加主要是由于本行年末執行更佳審慎的五級分類標準,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計入不良;且本行授信客戶以中小企業客戶為主,受經濟下行影響較大,經營困難導致還款能力減弱。
按照貸款五級分類劃分,截止2018年末,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金額分別為27.81億元、22.74億元、11.53億元,這三類屬于不良貸款,不良貸款余額為62.07億元,比2017年增長18.32億元,占比為2.44%。
按照行業來看,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農林牧漁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7.53%、6.11%、5.87%;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21.93億元、10.99億元、2.41億元。
此外,公司的撥備覆蓋率也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截止2018年末,中原銀行撥備覆蓋率為156.11%,相較于2017年的197.50%下降41.39%。2014-2016年,撥備覆蓋率分別為219.32%、210.48%、207.09%。
大額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傳導至凈利潤下滑,從而使得資本充足指標出現惡化。2018年,中原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4.37%、11.49%、9.44%;2017年,分別為13.15%、12.16%、12.15%。除了資本充足率出現小幅上升,其余兩個指標均下滑。唯獨資本充足率上升的原因或是2018年公司成功發行100億元二級資本債。
巨資收購
盡管中原銀行凈利潤表現不佳,但公司仍舊愿意斥巨資收購金融租賃公司。業內人士稱,收購不僅為了優化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或有其他用途。
今年2月19日,中原銀行和河南萬松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萬松”)接盤了邦銀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邦銀金租”),作價47.35億元。其中,中原銀行出資42.62億元,持股比例90%;河南萬松出資4.74億元,持股比例10%。
轉讓方是成都農村商業銀行和安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兩者持股比例分別為51%、49%。至此,邦銀金租將成為中原銀行非全資附屬公司,其賬目將會納入綜合賬目,或對總賬目起到潤色作用。
邦銀金租官網顯示,2018年公司實現業務投放106億元,年末資產規模達到288億元,同比增長15%;凈利潤為2.67億元,撥備前利潤為5.05億元,盈利能力不斷提升;資產質量優良,持續保持“零不良”。“零不良”或許就是中原銀行看中邦銀金租的原因,因為公司自身不良率已突破2%。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告訴《投資者網》,“銀行收購金融租賃公司主要在于牌照價值。對于銀行來講,如果有了租賃牌照,其資金可以直接向租賃公司提供,即成為資金方,而且錢的方向可控,知道錢真正流向了哪里。銀行收購金融租賃公司可以為銀行帶來現金流穩定、期限長,規避某些監管規定和稅收上的政策等利好影響,可以說是戰略上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收購這家“具有戰略意義”的金融租賃公司,中原銀行花了40多億元。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投資者網》,“按照邦銀金租2018年凈利潤為2.67億元,對應PE差不多20倍。一般實際交割都是按照預期年度的,如果2019年預期利潤3億元,其實PE只有15倍,和現在銀行或者券商PE相比還算正常,但也不能說便宜。”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向《投資者網》表示,“股權轉讓有多種轉讓方式,例如凈資產額作為標準確定股權轉讓價格、按照評估價格轉讓、通過出資額的辦法確定股權轉讓價格和自由協商。不過,以出資額確認價格以及凈資產額確認價格是目前較為公開透明、接受程度較高的方式,如果交易雙方嚴格按照法律合同要求執行,在實際執行時溢價或可控。”
關鍵詞: 中原銀行不良率高居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