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尚未等來黃光裕提前出獄的消息,卻先等來了國美史上最大虧損的一份成績單。
近日,國美零售(0493.HK)發布盈利預警公告稱,預計2018年銷售收入同比下滑10%,全年凈虧損額在42億至49億元之間,而前年虧損則為4.5億元人民幣。
對于巨虧42億元,國美方面解釋稱,主要原因在于宏觀經濟較為疲弱,致使國美傳統業務受到影響,銷售下滑,同時利潤方面受大額商譽減值及財務成本拖累,導致國美的業績表現低于市場預期。
曾經的零售巨頭為何會陷入如此的境地?
轉型陣痛
對于史上最大的一筆虧損,國美方面解釋稱,是基于謹慎原則及適用的會計準則,集團將部分經營未達預期的業務進行商譽減值,金額預期將在16億―22億元之間。而如扣除商譽減值、金融資產虧損及匯兌損失等因素,預計公司線下業務實現盈虧平衡,虧損主要為線上業務導致。
國美方面還表示,截至2018年年底,集團資金充裕,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預期在100億元左右。同時,國美宣布有意于2019年啟動股票回購計劃,彰顯對公司長遠發展的信心,而這是繼2017年9月后再次出手回購事宜。
即使國美強調其在2018年做了一次性剔除商譽減值,將有利于國美零售在2019年輕裝上陣,但目前來講國美零售無論是從經營業績還是市值表現來看,轉型效果都有待觀察。
從財報上看,2016―2017年,國美零售的總營收分別為766.95億元和715.75億元,2016年同比上漲18.73%,到了2017年則下滑6.68%,根據2018年的業績預報,去年收入下滑幅度進一步擴大到10%。凈利潤方面,2016年盈利3.25億元,同比下滑73%,到了2017年,便產生了4.5億元的虧損。國美零售營收連跌兩年,連虧兩年。
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目前國美零售總市值約為160億港元,2017年營收為716億元人民幣。反觀老對手蘇寧易購,目前的總市值為1145億元人民幣,2018年總營收為2453億元,凈利潤為133億元。也就是說,目前國美市值約為蘇寧的13%,營收僅為蘇寧的26%。更別提市值4570億美元的阿里巴巴和405億美元的京東了。
在2004―2008年間,國美與蘇寧在規模上還旗鼓相當,國美2005年的總營收仍以20億元的差距碾壓蘇寧。而自2008年起,國美業績便被蘇寧大幅反超。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我國B2C網絡零售市場(包括開放平臺式與自營銷售式),天貓、京東、拼多多分別以55%、25.2%、5.7%的市場份額位居前三,國美的市場份額則下滑至1.2%退居第六位,落后于蘇寧易購4.5%和唯品會4.3%。而同樣的維度數據,2017年京東為32.5%,蘇寧為3.17%,國美在線的市場份額為1.65%。2016年國美市場占比還有1.8%。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幾年來,國美的電商戰略頻繁調整,平臺發展遇到天花板,自身又沒有社交流量入口,導致步伐上慢一拍。隨著馬太效應加劇,國美與頭部電商平臺之間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如何逆襲
對于低于市場預期的業績,國美零售總裁王俊洲亦坦言,轉型階段是有代價的,國美經歷了虧損,但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王俊洲口中的發展之路,指的是國美的“家·生活”戰略。資料顯示,2016年12月底,在國美30周年慶典上,國美控股集團首次向外界發布了國美“重新定義零售”的新戰略,國美“新零售”浮出水面。2017年,國美進一步明確了“家·生活”大戰略,旨在從單一家電經營為主,向圍繞 “家·生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
2018年,國美再次提出“新業務、新市場、新技術”的“三新”舉措,意圖在三至六線城市快速開設縣域級門店。同時,用“數據中臺”打通線上線下前端業務。
據王俊洲解析,對于對手蜂擁而入的線下市場,國美一方面加強綜合型體驗館項目在一級市場核心商圈的選址和開發,打造城市指向性賣場;另一方面,在縣域級市場通過快速開店實現三四線城市渠道的下沉及覆蓋。截至2018年6月30日,國美門店總數為1867家。
而在線上引流方面,拼多多的風靡,促使眾多企業重視“拼購”模式。繼京東拼購、蘇寧拼購上線后,今年2月27日,國美也推出了國美美店,宣布正式進軍社交電商領域。
國美方面表示,自2016年起,國美通過三年的時間,不斷探索變革之路,打造的“具有國美特色的零售之路”戰略路徑清晰,未來將通過國美APP、實體門店以及社交電商—美店的三端合一,致力成為“家·生活”整體方案提供商,服務解決商和供應鏈輸出商。
“目前集團正處于戰略轉型的關鍵期,新業務增長已見雛型。”王俊洲表示。
從數據來看,國美零售新業務增長迅速,對營收貢獻明顯,對毛利貢獻逐步提升。2018年線上線下交易總額(GMV)預期與前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美店、服務及智能產品GMV與預期同比增長分別為超300%、50%和80%。
此外,在新市場推進上,一二線推進大店布局,三至六線加速下沉,2018年新開門店超過6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