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63萬億備付金上交后,支付機構正式進入零沉淀、高成本、低費率殘酷新紀元)
截至2018年末,上繳至央行手里的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總規模——16299.80億元。開在銀行的備付金賬戶被全數注銷后,支付機構進入了零備付金、低費率(對商戶收費)、高成本(向銀行支付)的新紀元。
1.63萬億!!比此前分析師預計的“年底破萬億”還多了整整六成!這是央行最新金融統計數據披露的,截至2018年末,上繳至央行手里的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總規模——16299.80億元。
開在銀行的備付金賬戶被全數注銷后,支付機構進入了零備付金、低費率(對商戶收費)、高成本(向銀行支付)的新紀元。在主營業務之外找到新的增值盈利點,成了支付行業2019年最迫切的任務。
縮窄的利差
支付機構的利差空間正在收窄,尤其是備付金全額上繳后。截至最后一個備付金上收自然月(2018年12月末),支付機構交存至央行的客戶備付金存款為16299.80億元,比此前任何一家機構研報中所預計的都多。
據記者了解,自去年開始,支付機構向商戶收取的交易手續費(包括銀行卡的交易手續費、以及微信和支付寶的掃碼手續費等),平均費率是在千分之六左右。“按照央行和銀聯的業務規則,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優惠費率。民生類、公交類及政府收費的行業,會有一些費率優惠,但總體而言,平均費率在千6左右。”一名市占率排名前十的支付機構高管告訴記者。
他還表示,支付機構向商戶收取的費率走低是一方面,另外支付機構在鋪市場的時候,還對商戶進行了大量的補貼而后優惠,所以最后測算下來,支付行業向商戶收取的平均費率應該只有5‰~5.5‰的微薄區間。
盈利空間微薄,但支付公司的通道成本卻在上升。記者了解到,銀行會基于支付業務的行業屬性、場景類別等,收取不同的通道費用,平均而言通道費率在2‰左右。但備付金全額上繳后,對于支付公司來說,不僅僅是損失了息差(像一些大中型支付機構,一年的交易規模都在7萬億~10萬億,這些交易在原先支付機構自身的備付金存管銀行賬戶里會形成息差),而是不能再利用沉淀結算存款,去壓降調用銀行支付接口產生的通道費用。去年末某第三方支付巨頭和某股份行的“提費甩鍋羅生門”之所以耐人尋味,就是因為暴露了很多業界長期存在的收費節點和成本轉嫁潛規則。
“我們跟銀行的合作很多,比如賬戶渠道、驗證渠道、消費渠道、代扣渠道等。從銀行的角度來講,這些業務都是可以定價的,也都是中間收入重要的來源之一。以前支付公司會跟銀行有存款上的合作,那么銀行會對對這些比如代扣通道的成本不會特別看重,象征性收一點甚至能免就免。但是備付金存款一旦搬了家,銀行馬上就高調費率了,或者說,原來簽訂的‘優惠’協議就失效了。”上述支付機構高管告訴記者。
記者從幾名支付行業人士處得知,有些支付機構的渠道成本在備付金上收后,上升了10%~20%不等,幅度還是比較大的。
綜上,一方面是對商戶收取的費用降低,一方面是支付給銀行的成本上升,兩方面擠壓下,支付空間主營盈利空間收窄——而這也就是為什么多名支付行業人士會高呼,考研支付機構科技能力、以及轉型能力的時期到了。
扎堆出海謀變
支付機構扎堆出海,是眼下不可忽視的一個趨勢。在國內支付市場競爭激烈,業務費率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各家支付機構紛紛瞄準了跨境支付這片萬億級藍海。
易觀發布的《中國跨境支付市場數字化發展專題分析2018》指出,從2013年外管局開啟跨境支付試點工作以來,行業日趨規范,市場發展迅速。與此同時,相關領域監管機構也在持續出臺政策來推動跨境電商、留學、出境游等行業的發展。上述行業的發展也進一步刺激了企業對于跨境支付服務的需求。
記者了解到,目前擁有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資格的公司,大概有30家左右。其中,記者料到到,支付第一股匯付天下在2013年就獲得可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的資格。其在進出口服務、與跨境機構及海關合作等業務上有所布局:對于出口電商商戶,匯付天下通過對接跨境金融機構,如PingPong、Skyee或是跨境電商平臺傲基、有棵樹等,提供國內結匯和清算服務;同時,于2018年9月與全球支付巨頭First Data(FDC)合作,First Data將陸續將其服務的大型跨國企業在國內的電商展業需求推送給匯付天下。
另一方面,匯付天下引進境內外大型電商平臺,為這些企業提供人民幣收單、資金跨境、海關數據申報、國際物流對接服務和境外資金下發等服務。據記者了解,該司2017年其跨境支付業務的交易規模較前一年就增長了16倍;2018年前4個月的交易規模已超過上年全年規模;2018年上半年,匯付天下實現了交易量較上年同期暴增10倍有余。
還有一些中小型機構如中金支付,該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做的跨境支付是人民幣項下業務包括B2C跨境、B2B出口、跨境電商等,19年會布局B2B進口業務,會在這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外資機構撤銷在華支付牌照的背后
日前,首家申請在華支付牌照的外資機構英國支付公司WorldFirst正式公告稱,已撤回在央行上海總部公示的支付業務許可申請。有傳聞稱該公司可能正被螞蟻金服收購,但記者未能得到兩家公司的官方證實。
“其實如果Wordfirst入華的話,可能會有更多的外資支付機構入場搶食,尤其是在中國的B2B支付市場,各家仍處在跑馬圈地、快速奪取市場份額的階段,市場競爭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在C端,兩大支付巨頭讓外資機構應該沒機會了。”北京一家中型支付機構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近年來官方已經多次強調將繼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2018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央行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8〕第7號》發布,則更是被業界視為外資機構入華提供了窗口。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境內外的“蛋糕”差別太大。與國內相比,國外的收單費率大約在2%~3%;而國內費率站愈演愈烈,只有0.6%左右,甚至還要鋪貼商戶鋪市場。如此低的收單費率,外資支付機構未必能夠接受。
但近年來,境外費率也有追隨國內腳步的趨勢。“費率的話,肯定是跨境市場是要比國內業務高一些,但是也有持續下降的趨勢,至少比前幾年降了很多。”上述負責人表示。
記者了解到,費率有所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市場大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都在大幅度壓縮跨境支付業務成本,擴大跨境業務利潤空間;
第二,隨著跨境支付行業的不斷發展,費率逐步透明化,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將目光聚焦在費率可降低空間的操作可行性上;
第三,惡意競爭,在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看來,費率越低,越能凸顯平臺的強勁業務競爭力。
業內人士指出,外資支付機構如果想在國內更好的發展需要更多牌照和資源,并快速適應國內外市場差異。這一切,對于境外支付機構來說,都不是簡單的牌照開放可以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