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銀行業最驚心動魄的事,也許就是頻頻收到監管部門發來的行政處罰書,少則幾萬元,多則好幾億。罰單無論大小,都會給銀行機構和從業人員帶來深重的影響。
2018年以來,銀監系統在官網上公布的罰單數量持續增長,處罰力度明顯上升。北京青年報記者根據銀保監會官網信息統計,截至今年1月31日,銀保監系統已公布2018年罰款單4188張((作出處罰的日期屬于2018年),罰沒金額累計超20億元。其中銀保監會機關罰單20張(包括銀監會與保監會合并后的14張銀行罰單),罰沒3.5億元;各地銀監局罰單1072張, 罰沒超10億元;各地銀監分局3096張。2018年共有232個工作日,銀保監系統平均每個工作日要開出18張罰單。
業內人士指出,發審會近期對于擬上市銀行所面臨的新增行政處罰風險關注度明顯提升。多家擬上市銀行被發審委問及“報告期內歷次行政處罰是否涉及重大違法違規”,或“現有業務中是否存在較大可能被認定為違法違規并且面臨整改”之類的問題。而已上市銀行如果要定增,也會受到同樣的“盤問”。
特點1
信貸業務違規受罰占比超四成
從罰單披露的違法違規事實來看,商業銀行的主要案由是:信貸業務違規、違反審慎經營、內控管理不嚴、票據業務違規、同業業務違規、信息披露及上報違規、違規銷售、違規轉讓信貸資產、公司治理不達標(高管任命不合規、不盡責、關聯交易違規等情況較多)、信息科技風險管理存在缺陷等。
從統計結果來看,作為銀行占比最大的傳統業務,涉及信貸業務所受處罰的占比超過四成,與2017年大抵相同。同業業務違規是去年監管的核查重點之一,之前很多的“潛規則”——例如隱性擔保、借同業資管通道違規處置不良資產等行為也浮出水面。票據違規經過前幾年的整治,數量和占比雖然有所減少,而違規銷售行為通常涉案金額較小,但是違規行為針對的客戶群體可能比較廣,引起的輿論關注多,對銀行聲譽影響比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違規行為具有地域集中度高的特征。例如,票據違規中比較常見的“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的銀行承兌匯票業務”等違規行為,多發生在華東、華南等經濟發達、外貿交易多的區域;而“存款變保單”等違規行為多發生在三、四線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區。
特點2
超30家銀行貸款違規“涉房”
據不完全統計,有超30家銀行因貸款違規“涉房”,收到各地銀監局開出的50余張罰單,罰金累計近千萬。
從違規“涉房”貸款處罰對象看,既有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等大中型銀行,也包括農商行、城商行、村鎮銀行等中小機構。例如中國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平安銀行杭州分行、杭州聯合農村商業銀行等多個銀行未有效監控信貸資金用途,流動資金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罰款均在30萬以上;建行寧波分行因個人貸款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樓市被寧波銀監局罰款20萬。
銀行業金融機構“涉房”、“涉土地”的違規操作是監管嚴查嚴懲重點。在2018年末銀保監會開出的多張“千萬級”天價罰單中,數家銀行業務因涉及資金違規投資房地產或繳納土地款等行為被處罰。如中信銀行和渤海銀行也因涉及理財資金或自有資金繳納土地款領到逾2000萬元的大罰單。
2018年初,監管部門就對樓市調控定下了主基調,明確“嚴控個人貸款違規流入股市和房市”,嚴肅查處各類房地產融資行為。8月,銀保監會召開銀行保險監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到要進一步完善差別化的房地產信貸政策,嚴禁“首付貸”和消費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特點3
52人被罰“終身禁入銀行業”
2018年3月,原銀監會下發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行為管理指引》,但是銀行內部監管不到位、違規辦理業務案件仍屢禁不止。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年末,監管系統至少對52人開出“個人終身禁入銀行業”的罰單,對至少1500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取消高管任職資格的處罰,對銀行違規行為負主要責任的員工收到的罰單就更多。
據不完全統計,禁止終身從業的銀行員工包括高管及普通職員,主要原因大致分為參與非法集資、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簽虛假合同、內控失效、挪用資金、搞假按揭、私用印章內外勾結、銷售飛單、審查不嚴等方面。
關鍵詞: 信貸業務違規受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