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薪門”、關店潮,喊出“今后永遠不沾A股”的星美系掌舵人覃輝,當初可能沒想到,一場“回A之旅”竟惹出這么多麻煩。
12月6日,星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截至11月份,集團總共欠下的員工薪酬、物業租金和影片供應商版權費等合計4.79億港元,此外貸款未償還本金額及應計利息分別為約34.86億港元及2.89億港元。
債務雪球越滾越大,多家影院倒閉。星美控股公布,國內經營的320家影院,由于營運資金不到位,其中約140家已短暫停業。
不過,星美內部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實際停業的影院遠不止140家,而是達到200多家。這一數據得到了驗證,貓眼數據顯示,目前星美國際影院有限公司還正常運營售票的影城只有65家。此外財報顯示,星美今年第一季度的票房收入為6.2億元,二季度僅為3.75億元,下跌了40%。
星美控股還沒有等來公司實控人覃輝的資金支持,市面上已經傳出恒大、華人文化、大地等幾大巨頭有意接盤影院資產的消息。有接近星美高層的知情人士則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星美可能想賣給萬達,然后大地參與投資持股,但可能存在股權方面的問題,即使萬達或者大地愿意接受,也不會那么順利。
12月12日,萬達電影總裁曾茂軍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回應,萬達收購影城的理念是只買對的,不買貴的,首先必須是盈利的,如果價格合適就買。“我們要買的影城,必須要帶來利潤和正現金流,不會為了市場份額而去收購,這對整體的盈利能力和長遠經營能力來講,都是不好的。”
提前還款是“導火索”
星美影院的關門潮蔓延到了北京地區。12月份,有消息傳出,北京全部星美國際影院已停止售票。日前,星美方面公布,管理層與主要供應商磋商后,已經達成付款共識及維持新片供應。截至當前,星美影院北京區還有2家暫停營業。
事實上,星美影院這股大范圍的關店潮早在去年就已苗頭初顯,經營危機先是從低線城市開始暴露出來,隨著不少員工的欠薪問題被曝光,星美的債務危機也浮出了水面。
星美系的影視業務包括中影星美院線、星美影城、星美發行和星美影業,涵蓋放映、出品、發行、制片等領域。區別于中影星美電影院線,星美的自有影城隸屬于星美旗下的影院管理公司,控股股東為深圳星美圣典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后者為覃輝全資所有。
最先出現經營危機的是星美影管。據星美內部人士透露,影院停運的原因,一是拖欠物業費、水電費等,被物業強制關停;二是拖欠中影數字電影發展有限公司票款,導致星美絕大多數影城的秘鑰被停止發放,無法播放新上映影片。
經營危機還蔓延到了星美的其他領域。“星美影管拖欠工資的問題從2016年就發生了,而星美發行拖欠工資應該是從今年3月份才開始的。”據上述人士透露,目前星美影業和發行超過半數員工已離職,發行部門依然存在,不過無法正常運作。
今年4月份左右,星美發行駐地人員突然被全部辭退。一位星美集團項目經理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星美50多位駐地人員,在同一天全部電話通知辭退,簽署的工資和賠償款最后也不了了之。
至于星美為何出現債務危機,星美控股執行董事鄭吉崇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主要是金融機構要求提前償還十多億元債務,再加上向深交所申請的融資計劃又延期,導致公司現金流動性出現短期緊張,打亂了公司原有的經營節奏。
逆勢舉債擴張的惡果
多位星美內部人士卻表示,提前還債只是星美經營危機的“導火索”,實際上,更早在星美的激進擴張策略時,危機已埋下。
星美影院的擴張從2015 年才開始,已經錯過了院線擴張最早的紅利期。此時入局影院已是紅海,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地段已經被占據,并且物業租金也水漲船高。此外,國內電影票房的增速從2016年已經開始放緩。
不過,星美依然保持擴張,將目光放到了消費力較弱的低線城市,推行“一縣一院”策略。從數據上看來,2013 年星美還只有68家影院,2014年增至90家,而從2015年開始,其影院數量開始直線增長,到了2017年影院已經達到365家。
今年年初,覃輝還對外表示,2018年星美控股旗下影院會從365家增加到450家。目標直指行業老大萬達院線(002739,股吧),星美要爭做影院龍頭。
激進擴張的背后,資金壓力也在財報顯露出來。2017年,星美控股實現營收37.89億港元,同比增長13.1%,而年內虧損2.67億港元,成為8家上市影院中唯一虧損的企業。其中,收購與新建電影院導致成本大幅提高,約增加了24億港元。
其間,資金鏈緊張的問題凸顯。截至今年上半年,星美控股的現金及銀行存款約為 2.07億港元,但流動負債凈額達到19.82億港元,其中提前歸還了8億元人民幣的債款。
一位上市院線企業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15年前后電影行業的高速增長,讓很多資本熱錢進入院線行業,惡性競爭之下推高了影院的租金,導致很多影院入不敷出。關店潮的核心原因是過去幾年盲目擴張,很多開業的電影院經營能力比較差,虧損導致現金流出現問題。
令人不解的是,星美為何逆勢舉債也要堅持擴張影院?星美內部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其實星美實控人覃輝當初是希望回歸A股,而擴大影院的布局可以幫助上市公司做高估值,快速擴張其實也是為了借殼上市做準備。
不過,今年4月份,公司實控人覃輝因為違規參與圣萊達(002473,股吧)財務數據造假,而受到了證監會“5年證券市場禁入”的行政處罰,星美控股影院資產借殼宇順電子(002289,股吧)登陸A股計劃擱淺。
命運的轉折點
星美深陷債務危機,業界惋惜:一位影視巨頭隕落。
星美曾是中國民營“五大”影視企業之一。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正式突破百億,國產片票房57.34億元,星美與華誼、光線、博納、小馬奔騰其他四家民企并肩,五家主出品影片的票房總和超過了30億元。
在星美的員工看來,公司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覃氏兩兄弟“分家”。在星美集團內部,哥哥覃輝負責星美的策略,而弟弟覃宏則負責管理營運,以及影片項目的實際統籌。覃宏,被香港著名電影制片人江志強稱為“內地最好的制片人”。在他的運作下,星美曾經捧出了《南京!南京!》《趙氏孤兒》等多部口碑上乘的影片。
不過,2012年,覃宏選擇了“單干”,創立了嘉映影業。“星美是更為龐大的娛樂集團,而我本人更想專注于做電影,所以就創立嘉映。”這成為了覃宏離開的理由。
據星美內部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兩兄弟的分歧主要在投資制作的影片類型和市場票房上面,覃輝更愿意投資制作高舉高打地大投入大產出影片,而覃宏則更傾向于文藝故事片。如果說覃輝更像是資本家,那覃宏只是個純粹的電影人。
覃宏離開后,星美負責主制作的影片基本停滯。貓眼數據顯示,星美傳媒在2012年以后,只產出兩部電影,總票房僅有4000萬元,其他影片主要以參與發行為主。
今年,星美集團出現債務問題之際,覃宏婉拒了媒體的采訪,只是稱:“那邊(星美)的事我一概不過問,嘉映現在做得挺好,基本和星美沒有互動。”
6年前覃宏的離開,也使得星美在覃輝的管理之下變得“集權”。一位星美的中層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星美實際上是處于覃輝一個人管理之下,是相對集權的公司。他的經營方式更像改革開放剛開始,中國第一批民營影視創業者,比較張揚。
也是這樣的管理模式之下,雖然星美的發行體系和管理架構是成熟的,但實際運行和管理卻比較混亂。據星美內部人士透露,老板(覃輝)會四處調人來負責某個項目,要求兩三個月之內突擊達到指標,不成的話就馬上開掉繼續換人。
這意味著,除了大環境影視行業增速放緩,影城的極端擴張導致資金鏈問題,星美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公司管理結構本身。
據悉,由于籌備借殼上市,星美旗下的影院、發行和影業資產隸屬于不同的子公司旗下,并且有多方參與持股,此外高層人員的調動也比較頻繁。“這更像是一個資本游戲,老板(覃輝)認為在借殼回A股上市的過程當中,有哪些優質資產看起來比較好,就新增或者整合到一起。”上述星美中層人士表示。
今年9月份,覃輝向媒體表態:“做實體太不容易,民營企業更不容易。”近日,星美控股的公告表示,控股股東覃輝在2017年財報上同意為本公司提供足夠資金,不過現階段沒有收到其進一步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