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價跌了 全球最高房價會終結嗎?
如果在全世界選一個最有“房地產信仰”的城市,非香港莫屬。
全體居民要么受益于此,要么受制于此,房子是一生繞不開的話題,房價漲跌影響民生,最重要的企業無不涉及其中,借此積累億萬財富。在全民努力之下,終于攬得“全球最高房價”的名頭,有人說
房地產
“綁架”了香港,讓一代港人失去創新的動力。城市需要活力,則需要打破房地產的全民信仰。
最近,香港房價又開始大跌,這是一個契機?還是跟香港地產70年高漲史上普通的一次下跌一樣,結局仍就是掉頭向上,房價一直漲?
01 房價大跌
近期,香港新房銷量慘淡,新盤庫存約有2.7萬,是近年新高,各大地產商為了買房拼盡全力,比如超低首付款政策、先入住后付款等措施層出不窮,但都效果不佳,滯銷成了既定事實。有研究機構統計,11月預計成交量環比下跌66.7%,同比下降37.2%。
1)被視為香港樓市參考指標之一的嘉湖山莊,已經有6成業主主動降價,近期的成交價格相比今年高位已經回落了接近25%。
2)虧本賣樓的事情也已出現,沙田九肚山一處房產以1300萬港元的價格成交,去年12月,此房產掛牌價182-萬港元,降幅接近30%,房主持有4年,算上契稅,此次炒房虧了68萬港元。
3)受此影響,違約案例增長較多,去年違約9起,今年已經超過36起,香港新房交易需要繳納5%定金,違約意味著定金全無,少則25萬,多則200萬。
4)另一個跡象是,一向形象頗佳的劉德華近日被圍攻,原因是他支持東大嶼人工島計劃,呼吁香港填海造地,多建保障房,解決香港的住房問題。
東大嶼人工島計劃會釋放約1700公頃土地,興建26至40萬套住宅,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可以解決香港1/8人口的居住問題。有房者擔心這會極大壓低房價,所以極力反對。
02
香港房產自打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金融屬性日漸強烈,此次調整也是因為外部金融環境的變化所致。美聯儲加息不斷,實行聯系美元匯率制的香港也只好跟進,今年9月開始,香港金管局追隨美聯儲加息,香港四大行齊齊上調優惠貸款利率,這是2006年來的首次上調利率,超低息時代告終,房價應聲下跌。
里昂證券認為香港房地產市場正經歷15年來最差的宏觀環境,利率上升、經濟放緩和人民幣貶值“三座大山”壓身,房貸利率上漲是令購房需求降溫的最大推手。
不樂觀的預測認為,如果美聯儲持續加息,香港住宅價格在未來兩年將迎來大跌,跌幅可能會達到40%。這意味著有產港人財富大縮水,也會讓這幾年南下香港購房的內地投資者深套其中。
香港人也從未停止思考,“曾經的香港步履如飛,矯健輕捷,走在世界的前頭,而今卻漸漸落后。”房價漲跌和一個城市的未來糾纏緊密,一代年輕的香港人,賺錢的夢想基本就是買房,然后把余生消耗在房貸上,又怎么矯健如常?
土地公有、房產供應有限、人口不斷涌入、利率總體寬松、購房金融扶持力度大,加上過去七十年香港的兩次經濟高潮發展,共同促成了高房價的現實,香港地窄人多,但地產業包羅萬象,可供借鑒的東西很多。這次是一次改變方向的下跌,還是香港70年炒房史中微不足道的假摔?
這些答案隱藏在時間里、周期里,港人心中有答案,外人看來亦各有視角。
03 1940、1950年代香港矗立香江,但地產業的崛起時間時間并不長,上世紀40年代萌芽,50年代生根。
香港人口不到50萬,1945年抗戰結束,各地來港人士激增,政府要員、各地土豪、大如青幫大佬杜月笙,小如大學畢業生金庸,幾年時間,香港人口增加到200萬,而且這些人多數身攜重金。因為二戰影響,香港基建匱乏,房屋短缺嚴重,錢多房少,一時房租、房價雙漲,幅度很難計算,當時報載“三年倍余”,彈丸之地的小民百姓頭一次感受房價之禍,直到朝鮮局勢惡化,觀望情勢才開始增加,1950年到1953年,房價稍跌。
但戰事一終結,房事就上場。
50年代的香港房地產創新精神不亞于今日的互聯網,兩個人四件事,影響至今。
1)之前的房產交易,都是整體出售,不論是一個大院落還是一座小樓。當時香港因為房價上漲,買房的都是公司或者少數有錢人,大多數房產只能依靠收房租獲利。
國際鴻星投資集團的吳多泰覺得長線收租資金回籠太慢,于是在和律師討論之后,率先把樓拆開賣,一棟樓5層,平均拆成5份,分別賣給5個人。1952年,兩幢樓10戶分開賣,兩天賣完,一時轟動。
2)吳多泰賣的是每層1000呎(差不多90㎡)的公寓,一套售價2萬港幣,當時普通港人薪資不過兩三百塊,根本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錢來買房。
于是另一個媒體出現了,他就是霍英東。當年他拿下了油麻地四方街的地,要建100多棟5層唐屋,也打算按分層出售的方式賣樓,不過即使如此,資金壓力也不小,霍英東做了兩個決定:
一是在動工前就賣期房,二是支持分期付款,先支付10-30%的首府,就可以預定一套公寓。
于是,“炒樓花”開始出現了,人人熱衷,霍英東還發明了“售樓說明書”,也就是戶型圖,現在也都是房地產商的標配。
3)霍英東隨后發現,吳多泰按層出售房產的方式還可以擴充,他決定按戶出售,每戶的面積不同,那么公共區域的攤分面積、契稅等等也應該不同,于是就有了“公攤面積”,買房者按土地面積分攤公用面積,不同的戶數占不同的比例,共同分擔了整棟樓的產權。
與此適應的,買房也開始按照建筑面積購買。到了80年代,無良商家開始利用公攤的漏洞獲利,民間稱他們的樓為“發水樓”,也就是注水肉的意思。
按戶銷售、按揭、公攤面積,香港50年代的這些發明極大的影響了后來的地產趨勢,為一個地產大時代的來臨做好了準備。
04 1960-1966年
1958年,李嘉誠建了自己的第一座樓,長江大廈,12層。在當時的香港并不突出,1050年,李嘉誠創辦了長江塑料廠,整個50年代是香港加工業的黃金期,好的地理位置、合適的人工、便利的金融環境成就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騰飛。李嘉誠覺得“長江不擇細流,終能納百川入海”,這詞寓意好,以此立名,幾年之后就成了“塑料花大王”,50年代后期,李嘉誠開始研究地產業,最終下定決心入場。
同年,一家“鴻昌合記”雜貨店的主人也組建了自己的地產公司,當時適逢香港制衣業崛起,這家店主人取得了日本YKK 拉鏈的獨家代理權,生意好到爆,贏得 “洋雜大王 ”稱號,店主人名叫郭得勝,他與好友馮景禧、 李兆基等8 人合組永業,這就是新鴻基的前身。
陳曾熙兄弟成立的恒隆也在稍后登場,他們都是50年代香港制造業的翹楚,當時,作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香港,工業化快速推進,社會財富迅速積累,居民收入大福增加,香港第一次吸引了全球資本的關注,國際資本和炒家紛紛涌入香港,從 1960 年開始,香港的樓市再次繁榮,地價房價快速上漲,一時出現供需兩旺的局面。
看到這個趨勢的還有銀行,一堆銀行競相慘烈,有銀行75%的信貸客戶集中在地產,問題很快出現了。
1965年春節前夕,香港明德銀號拒付一張700萬港元支票,消息引發擠兌,只好申請破產保護,緊隨其后的是廣東信托商業銀行遭擠兌,然后恒生、廣安、道亨、永隆等銀行都難逃劫難,尤其恒生銀行,半月損失存款2億多元,只好賣身匯豐銀行。
金融出問題,樓市被抽水,購買力迅速下降,房地產價格隨即大跌。一跌3年,價格下跌超三層。
05
時間到了1968年,香港制造業退潮,貿易、金融和旅游成了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GDP增速多年超過10%,世界動容,直接稱呼為“香港奇跡”。政府順勢推出新市鎮開發計劃,大量國際熱錢也快速流入香港,樓市就像微波爐,瞬間升溫。居民炒樓花、開發商捂盤惜售、大資本瘋狂掃貨,投機的味道彌漫整個樓市。
地產業的大發展開始了,所有人都瘋狂加杠桿,“股地拉扯”最為典型,幾大地產公司的家底基本都是在這一時間積累的。
香港的股票市場成立已久,最大的的交易機構香港會實行精英主義,主要由外籍人士和少數華語精英控制,一般的公司上市困難,1969年,華商世家公子李福兆組建遠東會,打破壟斷,大量公司接機上市,一年時間遠東會交易額占了香港市場的49%。
1972年11月1日,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掛牌。
之后的操作令人炫目,新股發行之外,僅1973 年,長實就公開發售新股5次,總數達3168萬股,1975年至1983年間,長實又先后公開發售新股8次,總數達32072萬股,相當于公司上市時總發行股數的7.6倍,資金多數被用去收購,買地買公司買物業,資產規模迅速做大,長實剛上市時,市值1.26 億元,十年后,市值已增加到78.77億元。
多家公司有相同的操作,新鴻基同期增長40多倍,與此對應,房價房租飛漲,地王層出不窮,當時港人不是買房就是買股,投機盛行,樓花炒賣,異?;钴S。不少地產商延遲銷售,空置以待更高售價,或者干脆自持收租,房子供不應求,有買家無賣家。
股市也彌漫著一片狂熱情緒, 股民“只要股票不要鈔票” ,一窩蜂地投機,然后,問題就是:股市和樓市那一個先爆?
股市第一個回應了。
1973年3月,假股票不斷出現,觸發股民恐慌性拋售,恒生指數3月9日處于1 774.96點的高峰,到1974年12月10 日,恒生指數跌至150.11點低谷,跌幅超過90%,1974 年中東石油危機爆發,銀行進一步收緊信貸,地產業遂再次陷入另一個低潮,跌幅超過40%,兩年時間,股市樓市摧毀了很多家庭的資產和夢想,傾家蕩產的不在少數,跳樓自殺的數量激增。
06
香港經濟韌性十足,危機之后,支柱產業轉向,定位“現代金融中心”,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頒布實施,比如實行資金自由往來,稅費減免等。隨即,一大批國際金融機構、世界500強公司紛紛到香港成立分支機構掘金,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漸凸顯,人口也首次突破 500 萬大關。
1976年,GDP增速17%,“金股齊鳴”的時代開始了。5年房價漲4倍,這就是當時的速度。
從土地市場就可見一斑。我們做個類比:
● 2016年,內地地王頻出,京滬這類一線城市一般地王樓面價3、4萬元,最高紀錄是融創競拍上海靜安的一地塊時創造的,14.3萬/㎡的可售面積樓板價。
● 1981年,香港地鐵出售紅棉道一幅地皮,最終中標價格為每方尺 34720 港元,創香港最高地價紀錄。 一平米大概是11平方呎,所以樓板價超過37.3萬港元/㎡,重復一下,這是在1981年!
這一輪的好日子持續了六七年,1981年,受中英談判影響,一些人對未來走勢擔心,資金流走,房價又跌了3年,地價跌幅40-60%,而且賣不出去,流拍案例極多,但是當房價跌了40%的時候,港人就又開始關注房產了,從1984年開始,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房價上漲周期開始了。
07
1984年到1997年,13年期間香港房價高的漲了13倍,少的也有8倍,均幅11倍,有3個年份房價漲幅超過36%——1991年漲幅36.4%、1992年再漲39.4%、1997年漲39.5%,雖然1987年的股災和之后的海灣戰爭讓房價遲滯了一下,但總體上一路向上:
1986年,房價首次破萬,1997年,房價突破10萬;
“房價一直漲”,成了共識,打開任何一家電視臺的樓市評論節目,都能聽到這句話。
沒人安心工作,也不討論生活,說得最多的,就是哪里又開盤“放樓花”,哪里規劃了新樓盤等等。買個樓花,睡一覺整20萬的例子比比皆是。
搖號是常規,拿到號意味著幾百萬到手,排隊買樓是常態,有的隊伍長達數公里,富豪則直接坐直升機看樓。
地產商為了買地發生斗毆,甚至發生命案。
當時香港地產公司沒有人在零點前下班,有的客戶為了跟售樓小姐搞好關系、走后門,請她們吃飯,甚至送價值十幾萬港幣的禮品……
整個香港都為房瘋狂。原因很直接:
1)中英談完了,未來局勢明確,而且中國不光承認以前的契稅,還要求港英政府在回歸前每年批出土地上限為50公頃。
2)1985年,廣場協議之后,美元大幅貶值,1986年起,香港的銀行利率大幅降低,甚至出現罕見的負利率,這比美國負利率還早了整整 20 年。
3)財富效應顯著,到了1997年前期更是如此,港人也認定至少有1300萬大陸富豪會來接盤。一時氣勢如宏,整個香港生機勃勃,外界認為的地產泡沫,照亮了每個人的臉。
08
但是到了1997年,好時代嘎然而止。
金融危機是一個原因,索羅斯為首的國際大鱷洗劫了泰國,然后瞄準香港,雖然涉險過關,但是代價不小。
其二是因為特首董建華提出的“八萬五”計劃。
當時的香港房價高得令人發指,買不起的罵,買不到的罵,人人都在說高房價不可承受,綁架了香港經濟,讓幾代港人沒有創新能力,那就降房價唄。怎么降房價呢?增加供應。
董建華希望十年內讓七成的香港人買到屬于自己的房子,實在買不起的,輪候租房的時間由 5 年縮短到 3 年。
所謂“八萬五”計劃就是每年新建不少于八萬五千套廉價住房的計劃。然后房價暴跌,很快掉了50%,1997年之前購房的很多人血本無歸,加上經濟不振,斷供的很多,全港有超過30起燒炭自殺事件。
7年之后的2004年,房價已經較1997年跌了70%,傳說中的接盤俠不見蹤影,資產較雄厚的破產者也不在少數,比如港星鐘鎮濤。
擊敗了高房價的香港政府被人咒罵,要求政府護盤的聲音成為主流,民意洶涌,八萬五計劃被叫停,土地供應極度減少,房價企穩甚至回升,如果就此擊穿高房價的泡沫,那香港樓市的走向會完全不同,但泡沫在快被擊穿的時候瞬間修復,背后的力量就是貪婪吧。
2004年到2008年,房價猛漲2.29倍,房價均值恢復到1997年峰值的九成,無數中產和底層繼續被房價蹂躪。
09
而事實上,雖然2008年因為金融危機,香港房價回調20%,但縱觀2004年到現在的14年,香港房價一直在爬升,12個年份上漲,兩個年份下跌,但像樣的回調——比如跌30%的事情卻不再出現了,14年漲了4.42倍。
這期間,香港成了世界房價最高的地方,也是買房痛苦指數最高的地方。當然,這也有很堅持的基本面支撐:
1)因為有前車之鑒,很少有人再提大規模的房屋普及計劃,因為土地非私有,房地產對香港政府財政的貢獻率超過24%,所以很少有當政者去觸霉頭;
2)政府嚴格控制土地的供應,香港本身不大,土地開發率現在大約是24%,住宅占全部土地的比重不到7%,非常非常低,導致每年的房屋供應不足兩萬套,2007年,全港只有8000余套新房供應,少的可憐;
3)需求端又怎樣呢?香港家庭戶接近257萬戶,人口接近745萬人,私人商品房屋的自有率只有34.6%,和深圳差不多。這意味著,很多港人想買一套房的欲望是很強大的。
4)還有個數據關注不多:2017年,香港有超過70%的買房人無貸款,其實很多香港人的財務狀況要比我們想象的好。而近幾年因為優才計劃的推廣,內地赴港購房者猛增,有調查顯示,過去3年超過60%的房產被內地人買走,演藝明星、體育明星、企業家占比很高。
5)利率水平對房價影響巨大,低利率時代與地產黃金年份同周期。
6)最關鍵的因素在市場參與者的內心。歷史數據無比堅定的支持他們的購房決心:
雖然每隔8-10年就有一個周期的輪回,但跌幅一般30-40%,而且很快就修復;
有長周期的下跌,也有長時間的上漲,綜合來看不斷向上,1980年以來,最大的跌幅不過70%,但總體來看房價漲了20倍,豪宅漲幅超過40倍。
土地、人口、金融,房地產的決定要素看起來沒有方向性的變化,如果是這樣,那現在的大跌不過是歷史上演出了好幾次的周期現象,至少在老港人心中,一樣的內容已經演了好幾集了。
如果要說有一點不同,那就是經濟背景,每次房價的大升浪中,香港經濟都是隱形的中流砥柱,制造業時期、貿易主導時期、金融主導時期莫不如此,現在的香港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產業切換,提到創新的次數明顯增加,如果轉型順利,新一輪的上漲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當然,在充滿房地產信仰的老港人心中,這無關緊要,他們覺得,香港房價跟GDP無關,希望他們未來安好。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大貓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