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航班延誤多發而產生的“航班延誤與取消損失保險”(下稱航延險),近年來卻成了部分消費者獲取高收益的套利工具,甚至吸引了騙保人群的團伙作案。不少財險公司叫苦連連之余,無奈被迫下架虧損產品或降低產品性價比。
如何讓航延險擺脫套利陰霾而發揮真正的保障作用?上證報記者獨家獲悉,相關部門正在制定航延險示范條款,旨在規范市場,減少因客戶對于產品理解不到位而導致的糾紛。同時,規定每名被保險人每個航班僅限投保一份航延險,使它真正成為一份保障型產品而非具有博彩性質的保險產品。
被騙保人群屢“薅羊毛”
每到雷雨天氣,航班延誤就會緊隨而至,網上就會出現各種“薅羊毛”攻略。比如,教你一次航班延誤就能拿到5000元的航延險賠償。
但不少細心的消費者發現,原本在主流第三方平臺上均有售的航延險,近來卻出現了在售數量明顯減少的情況。多位財險業人士向記者吐起苦水,航延險是定額給付型產品,一旦延誤就可獲取固定金額的賠償。因此,有客戶靠該保險獲取高額收益,甚至吸引了騙保人群團伙作案,給不少財險公司都帶來了虧損。這也是近年來一些財險公司下架部分虧損的航延險產品,或降低產品性價比的主要原因。“對于財險公司而言,航延險是一個小險種,每年保費維持在幾百萬元,一旦有大量的騙保行為,很容易出現虧損。”一家銷售航延險的財險公司人士直言。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保險公司曾對航延險進行過調查,發現一些騙保團伙專門研究航班延誤率,然后讓成員在購買十幾份航延險后、搭乘延誤率超高的航班,從中獲取高額賠付。如果被保險人為一個航班投保多家保險公司的航延險產品,一次延誤獲賠的金額或可高達5000元以上。
財險公司通常通過以下風控措施來預防航延險的“逆選擇”道德風險:通過“黑名單”機制來屏蔽騙保人群;降低航延險的保額或提高延誤賠付時間;控制投保時間,比如限制在投保航班起飛前24小時才能夠投保;控制購買份數或限制最高的購買保額;自動理賠調整為線下申請理賠等。
一些財險公司發現,“黑名單”機制收效甚微,一些騙保團伙依然可通過更換身份信息,繼續投保、繼續獲取收益。而如果下架虧損產品或降低產品性價比,對于真正需要航延險的廣大航旅人群而言,顯然又是不公平的。
每人每航班限投保一份
在此背景下,航延險市場亟待規范。上證報記者獨家獲悉,相關部門正在制定航延險示范條款(主險和附加險兩款),最近在行業內部征求意見中。意在規范航延險,讓其更加標準化,提升客戶體驗,減少因為客戶對于產品理解不到位而導致的投訴。
一家財險公司人士直言,目前航延險的產品種類較多,但由于之前一直沒有標準化,很容易因消費者理解偏差而產生理賠糾紛。比如,在銷售環節,既有跟著機票搭售的,也有單賣的;在保障范圍方面,既有含航班取消的,也有不含的;在理賠環節,既有自動理賠的,也有需要被保險人提交紙質材料的。
有參與航延險示范條款征求意見的業內人士分析說,比較目前各公司的條款并參照行業慣例來看,示范條款的內容,主要聚焦在七個方面。
比如,示范條款約定每人每航班限投保一份航延險,同一航班已在其他保險公司取得航延險賠償的屬于除外責任;部分現有航延險條款承保起飛或到達延誤時只可擇其一,示范條款則約定起飛或到達皆可,哪個符合理賠要求就賠哪個,且按出發延誤和抵達延誤時間較長者計算;示范條款中,航班取消不區分是預計起飛時間前的取消還是預計起飛時間后的取消;示范條款明確了按次投保和按期間投保的不同賠償處理方式;示范條款明確了原定起飛時間、實際起飛時間、原定落地時間和實際落地時間的具體定義等。
“對于客戶而言,賠付條件更寬松了,條款更容易被理解了。對于保險公司來說,也降低了客戶投訴的發生率。尤其是約定每人每航班限投保一份航延險,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騙保人群的作用。”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解釋道。
不過,有財險公司人士表示,“每人每航班限投保一份”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難度,建議行業建立一個統一的航延險數據庫,通過黑名單等舉措,來防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