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一次公布案例僅僅20余日,外匯局8月16日又公布了一批外匯違規案例。
上證報記者梳理,這次公布的21起案例涉及銀行、企業、個人。其中銀行違規集中于3類行為:違規辦理轉口貿易、違規辦理內保外貸、違規辦理個人分拆售付匯;企業違規集中于2類行為:逃匯和非法結匯;個人違規集中于3類行為:非法買賣外匯、私自買賣外匯和分拆逃匯。這21起案例被處以罰沒款合計高達5441.39萬元人民幣。
短時間內再度公布違規案例,也顯示出外匯局對于外匯違法違規行為的“零容忍”態度。外匯局表示,加強外匯市場監管,對各類外匯違法違規行為保持高壓態勢,不斷加大處罰力度,嚴厲打擊虛假、欺騙性交易和非法套利等資金“脫實向虛”行為,維護健康良性市場秩序。
在企業、個人辦理外匯業務的過程中,銀行對于交易是否具有真實性本應把守第一道關口,起到“看門人”的作用。但是,此次公布的8起銀行案例中,卻有7起均源于銀行未按規定進行盡職審核。
例如2016年2月至7月,交通銀行廈門觀音山支行未按規定盡職審核轉口貿易真實性,憑企業虛假提單辦理轉口貿易售匯業務。該行上述行為違反《外匯管理條例》第十二條。根據《外匯管理條例》第四十七條,處以罰款400萬元人民幣,暫停對公售匯業務三個月,責令追究負有直接責任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責任。
再如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民生銀行西安分行在辦理內保外貸簽約及履約付匯時,未按規定對債務人主體資格、貸款資金用途、預計還款資金來源及相關交易背景進行盡職審核和調查。該行上述行為違反《跨境擔保外匯管理規定》第十二條及第二十八條。根據《外匯管理條例》第四十七條,處以罰沒款645.4萬元人民幣,責令追究負有直接責任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責任。
這些案例暴露了目前銀行在執行外匯真實性審核時的“頑疾”。此前,外匯局管理檢查司相關人士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從實踐上看,發現了很多銀行審核不嚴、不到位,有些是瑕疵,有些構成了外匯違法違規行為。目前外匯執法進一步加強對銀行真實性審核責任的關注。
對于這類行為,外匯局一旦發現即會嚴肅查處,既警示違規銀行,也向社會傳遞銀行作為中介應做好“看門人”的理念。上述人士指出,銀行作為中介機構,應該更為有效地建立內控體系和制度,更好地貫徹踐行展業原則的相關要求,更好地按照外匯管理法規,把握業務真實性以及單證真實性一致性審核的職責,從根本上有效地維護外匯市場的經營秩序,保障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本次公布的8起個人案例中,地下錢莊、利用他人購匯額度分拆購匯均為外匯局打擊的重點。實則這些行為,在此前公布的案例中也多次出現。
例如,2011年4月至2014年9月,郭某為實現非法向境外轉移資產目的,將10492.92萬元人民幣打入地下錢莊控制的境內賬戶,通過地下錢莊兌換外匯匯至其境外賬戶。該行為違反《個人外匯管理辦法》第三十條,構成非法買賣外匯行為。根據《外匯管理條例》第四十五條,處以罰款835萬元人民幣。
再如,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邱某為實現非法向境外轉移資產目的,利用69名境內個人的年度購匯額度,將資金分拆購匯后匯往境外賬戶,非法轉移資金合計折349.49萬美元。該行為違反《個人外匯管理辦法》第七條,構成逃匯行為。根據《外匯管理條例》第三十九條,處以罰款160萬元人民幣。
根據外匯局此前披露的信息,上半年外匯局共查處外匯違規案件1354件,罰沒款3.45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增長19.7%和59.5%。其中,查處金融機構違規案件455件,企業違規案件340件,個人違規案件559件。(記者 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