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日前,已披露了2018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非上市財險公司有74家。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這些公司累計盈利3.77億元,其中,實現盈利的33家財險公司合計凈賺30.32億元;出現虧損的41家財險公司共虧損約26.55億元,中小險企仍是虧損重災區。
10家險企虧損過億
數據顯示,在已經公布了數據的74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中,2018年上半年盈利超億元的公司共有9家,包括陽光財險、英大財險、中華聯合財險、鼎和財險、中石油專屬保險、華泰財險、中國鐵路自保、永安財險等。
其中,盈利能力最強的公司是陽光財險,上半年盈利5.42億元,緊隨其后的英大財險和中華聯合財險,分別盈利3.51億元和2.58億元。
安華農險、浙商財險和易安財險等在內的10家財險公司上半年虧損均超億元。虧損企業中不少以車險為主要業務的中小企業。日漸加劇的車險手續費競爭亂象正令車險業務陷入惡性競爭之中。2017年財險公司年報顯示,不少中小險企存在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增長明顯、車險業務承保虧損等問題。
今年以來,情況更加嚴峻。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今年前5個月,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達到99.5%,同比上升0.98個百分點。當綜合成本率大于100%時,代表公司承保業務虧損。
紫金財險2017年車險保費收入占比達到80%,車險承保虧損達到2.25億元,受益于較好的投資收益,推動其2017年實現合并凈利潤7685萬元。但今年一季度開始出現虧損。
由于財險公司70%以上業務來自車險,車險市場變化以及正在推進的商業車險費率改革對財險市場產生重要影響。數據顯示,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2013年~2016年,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財險等3家財險巨頭合計市場份額曾連續下滑——分別為64.8%、64.7%、64%和63.07%,2017年市場份額止跌反升至63.50%。今年前5月,三大家保費占比進一步上升到63.88%。
虧損企業中也有一些成立不久的創新型公司,例如泰康在線和易安財險均成立不到三年。這兩家是以互聯網保險為特色的保險公司。這與保險公司盈利周期長的業務模式特性有一定關系。此外,雖然互聯網保險成為保費增長最快速和創新最多的渠道,盈利問題尚未得到較好解決。根據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一季度凈虧損已達4.83億元。
一家險企負責人曾表示,虧損不能一概而論,新公司虧損并不一定是大問題。重要的是險企要知道自己虧損在什么地方,因何虧損。如果現階段的虧損是為了奠定業務長期發展的基礎,則不用過于憂慮。
自保公司盈利情況良好
自保是國內企業風險管理的新方式,截至目前,中國有4家大型集團在內地成立自保公司。在日趨嚴峻的財險市場,自保公司的盈利形勢卻蔚為可觀,上半年利潤排名前12的財險公司中有兩家是自保公司。2018年依然保持良好盈利能力。
2013年12月成立的內地首家自保公司——中石油專屬保險已連續四年盈利。數據顯示,該公司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達到1.58億元。
成立于2015年7月的中國鐵路自保2017年凈利潤1.35億元,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已達到1.39億元,超過去年全年利潤水平。成立于2017年2月的中遠海運自保在2017年當年實現凈利潤4666萬元,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已達到3890萬元,逼近去年全年利潤。
與一般財險公司以車險業務打開市場不同,自保公司通常是根據股東業務特性開展經營,且往往能快速實現盈利。但由于自保公司是一種風險自留的方式,需要非常好的風險管理和風險轉移能力。據悉,去年以來有多家大型公司就自保工作開始進行前期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