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案例增多 上市公司再融資遇冷
上市公司定增越來越難,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不少定增公司正遭遇融資難題。為完成定增,承諾兜底已經成為“標配”,甚至有公司給出回購、不要后端收益的超級優惠條件。業內人士指出,包括定增在內的整個再融資市場目前都處于相對困難的處境,上市公司要緩解資金“饑渴”仍然面臨很多難題。
終止案例猛增
6月以來,A股的連續下跌不僅影響了二級市場,一級市場的上市公司定增活動也受到明顯沖擊。
7月3日晚,九洲電氣發布公告稱,公司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關于終止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議案》。此前,公司擬非公開發行不超過6920萬股,募資總額不超過6.5億元。
無獨有偶,西藏城投當日也宣布終止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配套資金事項。此前,公司曾計劃購買資產事項,同時向不超過10名其他特定投資者發行不超過349.7萬股,募集配套資金5077.65萬元。
事實上,從6月份以來,定增終止案例明顯增多。choice統計數據顯示,僅6月份就有28家上市公司終止定增方案,遠超5月份的13家和4月份的12家。
對于終止的原因,除內部自身因素外,市場環境、監管政策、融資時機等外部因素發生變化成為大多數公司的“標配”理由。深圳一家從事定增業務的私募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定增市場破發狀況嚴重,定增價格高于二級市場股價的情況比比皆是,“這種狀態下,直接在二級市場買顯然更劃算,而且不必受減持新規等的諸多限制。”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4日收盤,今年定向增發共完成179筆,其中117筆出現“倒掛”,占比高達65.4%。而在倒掛案例中,最新收盤價較增發價格跌幅超過20%的有61家,占比過半。
兜底利率水漲船高
定增頻頻“流產”,上市公司急尋“現金流”卻可望不可得,不得不動用“十八般武藝”找錢。
業內人士介紹,對于部分質地一般、融資需求迫切的民營上市公司,大股東承諾兜底收益通常是定增“標配”。有部分公司大股東則會給予后端分成,即拿出增發股票變現收益的一部分給資金方。但是隨著行情越來越差,上市公司讓利給資金方的程度也越來越大。
“已有公司開出了回購、不要后端收益的特別承諾。”深圳一家資管機構人士表示,“以前年化收益率多在6%-8%,如今普遍漲至10%,少部分民營上市公司則給得更高。”
“我們之前拿到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定增份額,幫忙尋找資金方,但一個多月還是沒找齊。”上述機構人士表示,眼看定增批文即將過期,他們不得不與公司緊急商量對策,看是追加認購,還是下調募資額或是干脆放棄定增。
部分公司已經采取了相關措施。如智飛生物7月3日晚間宣布,將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由23.5億元縮減為不超過21億元。6月28日完成增發股份上市的蘇試試驗,此前計劃定增募資上限為4.58億元,結果首輪詢價情況并不理想,于是啟動了追加認購發行程序,最終募得2.2億元。
“整個信貸環境在縮緊,很多以前可操作的‘借錢’模式如今行不通了。”上述機構人士告訴記者,為了應對找錢難局面,部分上市公司不得不開出比以往更優惠的條件來吸引資金方。
再融資市場整體遇冷
定增只是再融資市場的一個縮影,今年整個再融資市場都偏冷。根據財匯大數據終端的統計,截至7月4日,上市公司增發募資金額為4705.22億元,僅有去年全年1/3左右。可轉債發行總金額639.47億元,可交換債發行總金額516.10億元,同比增速都大大不及去年。
華北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資本市場資金面趨緊,上市公司融資需求越來越大;同時債市違約風險也有所增加,導致再融資難度日益增加,市場早已由賣方市場轉入買方市場。
事實上,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違約風險頻發和再融資“遇冷”已經形成一個互相強化的“負反饋”效應,對于上市公司的壓力越來越大。
新世紀評級戴曉楓就在報告中表示,融資環境方面,2016年發行人融資環境整體較為寬松,債券市場處于高速擴容期。2018年以來,資管新規頒布、非標融資受限、監管環境趨嚴,部分發行人融資環境收緊,融資成本升高;同時債券市場進入集中償付階段,對于債務壓力較大的企業,若在債券到期前無法獲得新的融資進行本息償付,就容易導致違約。
“今年來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一些企業發展前景不樂觀。在這一背景下,投資者會更側重投資回報的確定性。與股權投資相比,可轉債、可交債具有債券因子,所以上市公司再融資中可轉債、可交債等融資額均有較大幅度上升。”上述華北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不過從目前市場的信息來看,即使是債券融資也相對困難。目前市場整體對于中低等級信用債態度謹慎,發行人評級中樞明顯上移。一位券商債券承銷人士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債券承銷難度大大提高,所在券商不得不提高發行人評級,“只做AA+以上評級的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7月4日記者從多位券商人士處確認,對于7月1日以后申報的再融資項目,要求發行人的財務數據更新到6月30日,這意味著再融資項目申報審批的流程將再次延長。(記者 王興亮 孫翔峰 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