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繁華難掩隱憂 舊書之困:貨源難找 生意難做
潘家園舊書市場。
上周六凌晨四點,天還是黑壓壓一片,潘家園舊書市場就已經開張了。舊書市場逢周六日才開,全國各地書商、舊書愛好者、藏家都會涌向這里,用塑料袋提、用雙肩背書包背、用行李箱拉、用麻袋裝……來來往往的淘書人,一天到晚沒有斷過。不過,舊書市場表面繁華也難掩隱憂,舊書行業需要轉型,需要尋找新的生路。
舊書攤
貨源客源雙降,攤主各尋妙招兒
潘家園的舊書攤有百余個,主要售賣二手書,既有暢銷小說、菜譜、攝影教程,也有絕版老書,比如《紅燈記》《新針灸學》《近代無機化學》……除了走量的批發商,一般讀者來舊書市場重在“淘”書。
盡管來往人流不斷,但攤主的擔憂都寫在了臉上。“貨源不好找。”攤主劉先生緊鎖眉頭,“紙一直往上漲,現在都沒什么貨。”據他介紹,舊書市場貨源有兩種,一是去廢品回收站收購,二是入戶收。但隨著收藏意識提高,很多人都不會像從前那樣盲目低價賣書。由于紙價上漲,廢品站回收成本增加,攤主收購價格也隨之上漲,但賣給讀者的價格漲幅并不高,相比以前利潤縮水20%以上。“現在進一萬本《故事會》要七八千元,以前哪用這么多。”一位女攤主抱怨說。
攤主張先生透露,“以前拆遷的多,淘汰舊書的也多,現在房子都穩定了,貨源也越來越少了。”他還揭秘道,過去還能賺外國游客的錢,而今隨著市場成熟,價格也回歸理性了。
客源沒以前多,也是令人頭疼的一件事。“以前還沒開門就有很多人等著了,都擠在門口。那個時候,中午都沒有時間吃飯。”攤主劉女士說。另一位攤主宗慶瑞談到,因為貨源難找,遲遲沒有精品更新,也導致顧客不如以前多。
有個別攤主不走尋常路。宗慶瑞主營中醫類古舊書籍,“現在出版的中醫書比不上以前的,這套《新針灸學》根本買不到了,我賣5000塊。”攤位上陳列的中醫書籍還有幾百種,從幾十元到上千元的應有盡有,他說自己的生意不錯,很多醫生找他買書。攤主陳廣富老先生,因為懂得多,能讓讀者心甘情愿以高價買書。“這本書是1974年中華書局出的,可以說是孤本了,”老爺子瞥了一眼顧客手上的《論語批注》說,“我不知道你們對孔子的看法,但是我認為這本書評價孔子很謹慎。”這本書最終以100元高價賣出,要知道同一本書在其他攤位只賣30元。
書店
實體舊書店無奈賣新書
對老字號的中國書店來說,舊書貨源同樣不如以前豐富。中國書店一位工作人員透露,過去每天都能等來好幾撥上門賣舊書的人,現在已經大大減少了。“除非編輯、作者去世,可能會收到成批的好書。現在優質舊書資源越來越少了。”中國書店總經理張曉東說。
張曉東認為,舊書行業的黃金期出現在北京大規模拆建時期,單位圖書館成批淘汰舊書,個人搬新家也會淘汰舊書,但如今顯然不是黃金時期。與此同時,由于城市道路擴建、升級改造,中國書店門店有多家都已消失,如西單、東單、隆福寺的中國書店,以及原海淀圖書城的多家中國書店。由于書源減少,不少門店只能增加新書品種,中國書店中關村店如今一二層都賣起了新書,只有三層有舊書售賣,而原本的地下一層已不再售賣舊書。
舊書攤和舊書店的隱憂目前還未波及到網上。孔夫子舊書網業務總監趙愛軍說:“因為網上書店成本低,目前孔夫子舊書網年銷售額呈30%至40%增長。”據他透露,舊書難找難收的問題,已存在多年,“不過,網上舊書交易有個最大特點,買家也是賣家,所以盡管資源越來越少,但實際上一直處于流動狀態。”
張曉東則預測,舊書行業將會出現經營結構上的微調,精細化分類將成為必然趨勢,比如中國書店有的店會專門經營舊期刊,有的專門出售古籍,“這也要求從業者要更注重積累,并不斷到自己城市以外的地方尋找新貨源。”他也認為,舊書行業絕不會因為貨源少而消失,“上世紀80年代,有一批網格本(《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出現,并成為收藏新品,再過幾年,我相信還會有好的品種出現。”他預言,作家簽名本,無論新舊未來都將成為尖端貨源。
淘書人
和老書見見面,心里踏實
舊書行業的隱憂并沒有影響淘書人的熱情。即便臨近正午,潘家園舊書市場里的人也不會散去,走了一波,又來一波,一些從凌晨開始忙碌的攤主有的已經累得躺在鐵皮書柜里睡著了。來往讀者靜靜地翻動著書籍,舊書獨有的書香氣撲鼻而來,即使已經被汗水濕透了衣衫,他們仍蹲在書攤前翻閱著,一步都沒挪動。
韓德光花費10元淘來三本《莽野神龍》,看起來品相并不算好的書,在他手里獲得了新生。“書中才有智慧,我是八小時工作以外幾乎都用來看書了。”韓德光說,他一有空就來舊書攤逛逛,和這些老書見見面,心里覺得特踏實。
劉新軍的塑料袋里躺了至少20本書,這一趟淘書之旅,他最滿意的是《商君書注釋》,這本書還帶有北京市石油化工總廠圖書館的登記卡,定價0.7元,如今以25元被劉新軍拿下。一邊說著,他一邊又瞄上了一本《最新精選菜譜》,“這些老菜譜,也比現在的編得實在。”
“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碰上一本書。”馮同學正在攻讀北京大學政治社會學專業碩士,一本本書翻開,再合上,發現的樂趣就在其中。日文版《世界的歷史》《漢文名作選》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被他收入囊中。他一直是舊書攤常客,對學術類、經典類讀物最有興趣,“很多新書不過是翻印了一下,但價格一下子漲了好幾倍,對我們學生來說特別不合算。”
還有不少外地讀者專程來淘書。一位男士說,每次來北京幾乎都會來舊書市場,“看舊書會有古典的感覺,我尤其喜歡傳記歷史類的書。”另一位男士對菜譜類圖書似乎投入不少關注,“在家里做菜,或者開個飯館都用得上。”
現場采訪過程中,讀者紛紛呼吁,舊書行業也是城市的一種文化基因,法國巴黎、日本東京、英國倫敦都有幾代人傳承的舊書店,國內也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促進舊書行業發展。(記者 路艷霞 實習生 梁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