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婚戀交友網站亂象的詬病由來久矣,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會員資料真實性審核把關不嚴,導致騙財騙色案件多發,會員權益嚴重受損。日前,因為一系列的“哄騙案投資”,婚戀交友網站的“實名制認證”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有人在婚戀交友網站上用虛假身份注冊會員,并進行了“實名制認證”。在一個月內,6名女性被對方以購買“上市公司原始股”為由哄騙投資近200萬元。旋即,更多驚人黑幕被揭開:多家婚戀交友網站會員注冊門檻較低,性別、年齡、身高、學歷、月薪、婚姻狀況等個人資料可任意填寫,不需經過任何審核;其背后隱藏的黑產交易十分活躍,“30元就能辦假身份資料進行實名認證,108元就能買到全套生活照和視頻”。
“實名制”不實,可謂是婚戀交友網站的痼疾。自1998年5月中國交友中心在線網站成立以來,中國網絡婚戀交友服務發展至今已走過20年。由于網絡特殊的虛擬性,這一行業自誕生以來,如何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就是必須面對的首要課題。而在行業早期的“野蠻生長”時期,婚托、酒托、騙財、騙色等亂象便已初現苗頭。
2011年12月,某婚戀網站提出了“實名制”口號,之后多家婚戀交友網站均已采取“實名制認證”,但行業內違法違規和嚴重失信行為仍然屢現。
基于此,2015年2月,由國家網信辦牽頭,公安部、工信部、民政部、全國婦聯等有關部門聯合開展了“婚戀網站嚴重違規失信”專項整治工作。3個月內,128家網站被依法關閉,全國295家婚戀網站(頻道)簽訂誠信建設承諾書和責任狀,承諾將堅持誠信經營,加強對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推行用戶真實身份信息注冊。
然而,婚戀網站“實名制認證”的漏洞依舊不斷被媒體曝光,由資料失實而引發的案件屢有發生。2017年9月,某程序員跳樓身亡,曾發帖稱被通過婚戀交友網站結識的前妻騙婚。據其本人及親屬稱,其前妻在網站登記的身份信息存在諸多不實之處,涉嫌造假。
隨后,共青團中央、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青年婚戀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推動實名認證和實名注冊在婚戀交友平臺的嚴格執行”。一些婚戀交友平臺公開回應:“主管部門出臺指導意見是對婚戀行業的最有力支持。”
誰知《意見》發布數月后,“哄騙案投資”又發,“實名制認證”被媒體指責“形同虛設”。
國家層面嚴厲整頓兼對癥指導,行業內部也承諾自凈自律,為何“實名制”仍然名不副實,會員的合法權益仍然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究其原因,恐怕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一位業內人士曾向媒體“道破天機”:當前婚戀網站是沒有辦法真正核實一個人的婚姻信息的。原因在于,網站希望用戶能自己主動提供各類情況的證明,但是,用戶提交相關證明的意愿很弱,而且找相關職能部門開證明難度較高。如果網站作出強制要求,就有可能因此流失大量客戶。而婚戀網站的核心訴求只有一個,就是快速賺錢,所以從根本上不可能給用戶“找麻煩”。
據公開披露信息顯示,百合佳緣當前用戶總數已超過2.7億,珍愛網注冊會員超過1億,僅這兩大婚戀交友網站的會員人數就有近3億之多。而艾瑞咨詢今年3月發布的《2018年中國網絡婚戀交友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網絡婚戀交友行業市場營收為40億元。可以說,如此巨大的行業蛋糕是建立在龐大的會員基數之上的。事實上,不少婚戀網站皆以會員數量為賣點來吸引用戶,因為人們的慣有思維認為,會員越多,就意味著選擇余地越大,因而對單身人士的吸引力就越大。而一旦扎緊織密核實身份的“篦子”,篩掉那些動機不純的會員,網站用戶量就會大為減少,“影響力”大幅下降,經濟效益也隨之縮水。這是網站經營者最不愿意看到的。
作為婚戀交友平臺的提供者,網站對于保證用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具有明確的主體責任,不應也不能為了一己之私而推卸審核、監管、追責的義務。這種責任不是僅僅給新用戶發一封管理員郵件,申明“作為一個海量信息平臺,從技術以及成本上,皆無法確保每一條信息的真實性”,也不是在“同意服務條款”中羅列出一堆網站免責聲明,更不是在每一次整改中都“莊嚴承諾”,而是切實地履行法定審核義務,完善強化用戶信用評價機制,研發升級真實性認證技術,辨別淘汰無良用戶,為廣大用戶提供一個真誠、真實、安全的交友平臺,這才是負責任的企業應有的態度。唯有企業告別“殺雞取卵”式的短視發展眼光,解決了“實名制”不實的痼疾,民眾對整個婚戀交友行業所日益喪失的信任才可能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