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一名留守兒童因要錢玩手機游戲被爺爺拒絕后,竟然雙手舉起菜刀朝爺爺砍去,最后這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只能用長長的竹竿防衛……”前日,在天心區桂花坪街道新園社區與桂花坪小學聯合舉辦的2018年第二期桂花學堂活動中,天心區仰天湖小學兼桂花坪小學校長劉菲菲,與臺下700名家長分享的這段視頻,戳中了不少人的痛點。
不可否認,智能手機的問世顛覆了我們傳統生活和工作方式,提供了諸多便利。然而,當許多人無論過馬路、開車、騎行共享單車、睡前,還是上洗手間都離不開手機時,手機顯然成了我們生活的絕對“霸主”。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低頭族范疇也衍生出了“幼兒低頭族”,由此帶來的系列問題也引發家長和社會關注。AI(人工智能)時代,“幼兒低頭族”該何去何從?
案例 一歲萌娃對手機也上癮
前不久,李女士帶著一歲的小寶寶來到了開福區洪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體檢,由于人多,小寶寶哭鬧不止,李女士便掏出手機哄娃。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只是李女士對著懷中的寶寶抱怨:“你看看,就你一個人最愛玩手機。”
事實上,除了李女士的寶寶,越來越多的幼兒也從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索要手機的低頭族。4月9日晚8時,在開福區月湖大市場內一家中型超市里,經營著一家服裝店的張女士看著來來往往的顧客,她身旁的3歲兒子正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視頻,右手的饅頭被舉在空中動也不動。看著沉迷于手機的兒子,張女士又氣又無奈。
“家里沒有老人帶小孩,我和他爸爸兩個人輪流值守店面,孩子在這邊無聊,就吵著要手機。”朝著旁邊的孩子看了看,張女士自責起來,“以前是嫌帶孩子麻煩,聽到他吵心里就煩,于是,走了用手機哄娃這條捷徑。可是,這才玩了半年,就戒不掉了,煩死了,只想快點將他送到幼兒園,戒掉手機癮。”說到這,她一邊試著拿走孩子的手機,一邊解釋“手機沒電了”。可孩子不買賬,直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哭鬧起來,讓張女士十分難堪。
類似被手機困擾的家庭還有許多。天心區桂花坪街道新園社區書記瞿雙雙在與桂花坪小學策劃桂花講堂活動前,在社區進行了大走訪。她向記者介紹,其中60%的家長存有教育困惑,其中一部分因孩子沉迷手機引起。“有些家長向我傾訴,不知如何教孩子了。孩子放學回來不做作業,拿起手機就玩,就算做作業,也是用手機搜答案,花在學習上的精力少之又少。”瞿雙雙說。
記者走訪過長沙多家醫院,在兒科門診外,6歲以下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低著頭看著動畫片或者玩著成人都不知道的手游。最奇特的是,這些識字不多的幼兒,在哪里下載游戲,游戲怎么玩,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爭論 幼兒是否需要接觸手機
AI時代的到來,推動了人類發展的進程。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曾在發表“AI時代的思維方式”的演講中指出:“要承認手機還會長期存在。”既然如此,那是否意味著孩子能提早接觸手機,避免被社會淘汰呢?已經是2歲孩子父母的李先生和陳女士,在這一問題上持著截然相反的觀點,有時候雙方還會因此針尖對麥芒,讓家庭矛盾一觸即發。
“我們小時候常常三五成群,走上田間地頭嬉戲或者前往森林盡情探秘,童趣妙不可言。”回憶起自己的快樂童年,陳女士緊鎖的眉頭頓時舒展開,嘴角掛著微笑。然而,當談到身邊的朋友和親人的孩子一碰面,就低著頭忙著打游戲時,她的眼神里流露出了憂慮:“童年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影響到他的一生,我不希望手機剝奪了我孩子的童年。”
對于陳女士的觀點,李先生反駁道:“現在是AI時代,不可能給孩子一個沒有手機的真空環境,而且每個時代的孩子成長環境都不一樣,他們遲早要接觸手機。比如,通過動畫片,孩子也能從中學到很多語言,并不是百害無一利。再者,你也不能要求你的孩子復制你的童年。”
心理學家肯納斯·喬恩把這類孩子稱為“活在氣泡里的世代”。他認為,手機和其他多媒體工具像一個氣泡把我們包裹起來,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屏幕上。經常使用手機的孩子不但缺乏與周圍人的溝通,對父母的要求也更為叛逆。
劉菲菲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要區別看待。看到手機改變我們生活和信息獲取方式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也要看到手機里一些不健康的內容給孩子身心帶來不良影響。“AI時代是一個對從業者創造力要求很高的時代,長期沉迷于手機不利于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她建議,家長應該在家里樹立良好的家風,與孩子多開展親子互動閱讀,激發他們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經驗 “熊媽媽”帶“熊孩子”逆襲
每晚7時多,華燈初上,48歲的方琳(化名)都會和11歲的兒子捧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這溫馨的一幕會令許多人羨慕,但是誰也不曾料到,方琳過去是一個“熊媽媽”,而他的孩子則是一個沉迷玩手機的“熊孩子”。
方琳告訴記者,貪玩的她沉迷麻將20年,甚至在生孩子的前幾天都在“奮戰”。37歲那年,她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中年得子,少不了對孩子寵愛有加,加上忙著“兼顧”自己的愛好,方琳在孩子幼兒時期將手機當保姆,對孩子的教育關注較少。時間久了,潛藏的問題浮出了水面:孩子任性、叛逆,母子之間關系緊張。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痛定思痛的方琳決定“洗腳上岸”,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
倒逼轉型是痛苦的,但是方琳咬牙堅持了下來。自2012年以來,她僅精讀過的書就達到了400本。“以前不閱讀不知道,讀起來才發現自己醒悟得太晚。”嘗到甜頭的她,將每晚7時30分到9時這段時間定為她和兒子的閱讀黃金期。“我的獨特方法就是跟他比賽,看誰先讀完,并寫下讀書筆記。”接受記者采訪時,她饒有興趣地給記者展示他們共同寫下的閱讀筆記,密密麻麻的文字里有不少紅筆修改的地方,她說,這些都是他的兒子為她修改的。令她感到欣喜的是,兒子現在最喜歡的就是與她分享書中某些問題的觀點。不過,方琳坦言孩子也出現過倦怠期,為此她及時調整方式,與孩子舉行了讀詩和背詩比賽,增加讀書趣味。
據了解,為了給社區居民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新園社區還開設了“書吧”,并計劃將每周四下午定為社區的閱讀日,讓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從中受益。此外,還在街道范圍內的小區建立了讀書會。“4月23日將迎來世界讀書日,家長與孩子不如一起放下手機,與思想來次碰撞。”桂花坪街道工委委員、人大工委主任魯意芝向家長倡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