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兒的才能參差不齊,大小不一,就像一升不能盛一斛,滿了就會溢出來。如果不是那合適的人,讓他擔任重職,怎么能不危險呢?
傅子說:“衡量人才的才能一共有九個方面:一是德行,以確立做人的根本;二是理才,以研判事物的機理;三是政才,以掌握治理國家的體制;四是學才,以綜合典籍文獻;五是武才,以統領軍隊;六是農才,以指導農業生產;七是工才,以制作器具;八是商才,以促進國家利益;九是辯才,以擅長辯論。這就是衡量人才的標準。”
【資料圖】
所以伊尹說:“智慧通達大道,能應變而不窮,辯于洞察萬物之情,其言足以調合陰陽、正定四時、調節風雨。像這樣的人,舉用為三公。”所以三公的事務常與治理國家有關。
漢文帝問陳平:“你主理的是什么事情?”陳平回答說:“陛下不知我愚鈍,讓我擔任宰相的職務。宰相在上輔佐天子,協調陰陽;在下使萬物順應時節;對外鎮撫四夷,對內愛護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盡其職責。”漢文帝說:“好!”
漢魏的相書說:“我聽說《易經》上說:‘天地以順動,所以日月不過、四時不差;圣人以順動,那么刑罰清明而人民服從。’天地的變化,一定由于陰陽。陰陽的分界,以日月為紀。每一種職務,都有固定的責任,不能互相干涉。英明的君主謹慎地尊崇天,謹慎地養人。所以設立羲和之官,以順應四季,恭敬地辦理人事。君主的動靜皆合于道,順從陰陽的變化,那么日月光明,風雨合乎時節,寒暑調和。這三者得其所序,那么災害不生,人民不生病,衣食充足。這是燮理陰陽的大體情況。”這件事詳見于《洪范》篇。
不違背四時,通達地利,能通達和不通達的,能利益和不利益的,像這樣的人,可以舉用為九卿。所以九卿的事務常常在于德行。
通達人事,行為如同舉繩,通達關梁,充實府庫,像這樣的人,可以舉用為大夫。所以大夫的事務常常在于仁心。
忠誠正直而能勸諫,沒有奸詐之心;去除私利而能公正,說話有法度,像這樣的人,可以舉用為列士。所以列士的事務常常在于義。所以道德、仁義確定了,那么天下就正直了。
(《人物志》說:“清節之德,是師氏的職務;法家之材,是司寇的職務;術家之材,是三孤的職務;臧否之材,是師氏的輔佐;伎倆之材,是司空的職務;儒學之材,是保氏的職務;文章之材,是國史的職務;驍雄之材,是將帥的職務。”)
太公說:多說多話,惡言惡語,整天說些惡話,睡臥也不停歇,被眾人憎恨,也被人們所嫌棄。這樣的人可以派他守衛街巷,查察奸邪,發現禍患。愛生事好動,夜晚巡邏早起,即使困苦也不后悔,這是容易領導的人。先說后做,愛護士卒,為人忠厚老實,辦事公正,這是可以信賴的人。小心謹慎,一心為公,不接受下級的勸告,執法必嚴,不避親戚,這是可以率領百人的將領。爭斗好勝,嫉惡如仇,對犯人施以刑罰,想統一眾人,這是可以率領千人的將領。外表溫和內心剛毅,有時傾吐衷言,知道別人的饑飽,體恤部卒艱難,這是可以率領萬人的將領。小心謹慎,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親近賢能的人并進言,盡心竭力毫不怠慢,忠誠耿直充滿心懷,這是可以率領十萬人的將領。溫文爾雅,寬容大量,專心一意,進言公正,這是可以率領百萬人的將領。功勛卓著,威風凜凜,鄰國皆知,出入豪門大戶,百姓親近他,誠信宏大,明曉世界大事,能成就事業,又能補救敗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類皆像家人一樣,這是英雄的領袖,乃天下的主人。
(人物志上說:聰明出眾的,叫做英;膽力過人的,叫做雄。這是大體上的別名。聰明的是英的資質,如果沒有雄的膽量那么謀劃就不能實行;膽力過人的是雄的資質,如果沒有英的智慧那么事情就難以成功。如果聰明能夠預謀開始的事,而明察卻不能預見時機,可以坐論但不可以處事;如果聰明能夠預謀開始的事,明察能夠預見時機而勇猛卻不能行事可以循規蹈矩卻不可以隨機應變;如果力氣過人但勇猛卻不能行事那么可以為有力之人而不足以被稱為先鋒;力氣能過人、勇猛能行事而智慧不足以料事那么可以為先鋒但不足以成為將帥。必須聰明能預謀開始的事、明察能預見時機、膽氣能臨事決斷然后才可以稱之為英。張良是這樣的人。氣力過人、勇猛能行事、智慧足以料事然后才可以稱之為雄。韓信是這樣的人。如果一個人身上兼有英、雄那么就可以統治天下。漢高祖、項羽就是這樣的人。)
《經》書說:“智慧宛如源泉,行為可以作為表率,這樣的人可為人師;智慧可以磨礪,行為可以輔佐警戒,這樣的人可為人友;依據法度職守而不敢胡作非為,這樣的人可為官吏;只顧眼前快意,一聲呼喚就再三應諾的人,不過是奴仆罷了。所以最高明的君王以人師為輔佐,中等的君王以朋友為輔佐,下等的君王以官吏為輔佐,亡國的君王以奴仆為輔佐。”要想觀察一個國家的滅亡,看看它的下屬就明白了。
所以和明智的人相處,和能聽到正確意見的人相處,和有志于道義的人相處,如果不是賢德的人就不會任用賢人。所以左右輔佐君王的人是關系國家存亡的關鍵,是得失的要害。
孫武說:“哪一方君主有道義?”
從前漢王被圍困在滎陽時,對陳平說:“天下紛紛擾擾,什么時候才能太平呢?”陳平回答:“項羽為人恭敬愛人,那些廉潔而喜好禮節的人,大多歸附他。但到了論功行賞、封官晉爵時,項羽卻舍不得給有功者好處,那些廉潔好禮的士人也不肯歸附他。現在大王對人傲慢,禮節簡慢,那些愚蠢貪利、沒有廉恥的人也都歸附了漢王。如果你們去掉各自的短處,集中你們各自的長處,那么天下輕易就可以平定了。”
魏太祖曹操對郭嘉說:“袁本初地廣兵強,我想討伐他,但力量不足,怎么辦?”郭嘉回答說:“劉邦戰勝項羽,是因為他智謀勝過項羽;項羽雖然強大,最終還是被劉邦打敗。我私下考慮,袁紹有十個失敗的因素,您有十個勝利的因素,雖然他兵力強大,也是無所作為。”
袁紹禮儀繁瑣,曹操任其自然;曹操行事順應天下,這是道義勝過袁紹。袁紹違背逆動,曹操以順制止;曹操統率天下,這是名義勝過袁紹。
漢末政治的寬厚導致松弛,袁紹用寬來補救,所以不害怕;曹操用嚴來糾正,上下知道要守規矩,這是治理上的勝出,第三個優勢。
袁紹外貌寬厚內心猜忌,用人又馬上懷疑,所任用的只是親戚子弟罷了;曹操外表簡樸內心機敏,用人不疑,只看才能不管遠近,這是度量上的勝出,第四個優勢。
袁紹計謀多而決斷少,錯失良機;曹操一想到好計策就馬上實行,隨機應變沒有窮盡,這是謀略上的勝出,第五個優勢。
袁紹憑借累世的資歷,高談闊論禮讓,來博取名譽,喜歡空談粉飾外表的人多歸附于他;曹操內心真誠待人,推心置腹施行,不為虛偽的贊美,以節儉為榜樣,對有功的人也不吝嗇,有忠誠正派遠見而又有實績的人都愿意為他所用,這是德行上的勝出,第六個優勢。
袁紹看到有人饑餓寒冷,憐憫體恤之情表現在臉上,自己看不見的,考慮時或許沒有想到,就是所謂的婦人之仁罷了;曹操對眼前的小事有時會疏忽,但到了大事上,與四海相接,恩惠所加都超過期望,雖然看不見的,但考慮的范圍沒有不做到的,這一定是仁愛上的勝出,第七個優勢。
袁紹因為大臣爭權奪利,讒言惑亂;曹操管理下屬有道,讒言不會傳到耳朵里去,這是明察上的勝出,第八個優勢。
袁紹對錯無法知道;曹操對的就以禮相待,錯的就用法律來糾正,這是文治上的勝出,第九個優勢。
袁紹喜好虛張聲勢,不知道兵馬的要點;曹操以少勝多,用兵如神,軍人依靠他,敵人害怕他,這是武功上的勝出,第十個優勢。”
曹操說:“我知道這些,袁紹志向遠大而才智不足,外表嚴厲而膽量很小,嫉妒他人而缺少威望,軍隊很多但調度不當,將領驕傲而政令不一,土地雖然廣袤,糧食雖然豐富,但這些都恰好成了我的禮物。”
楊阜說:“袁紹寬容而優柔寡斷,好謀而少決斷。優柔寡斷就沒有威力,少決斷就會后患無窮。現在他雖然強大了,但最終還是會被擒獲的。曹操有雄才大略,決斷時沒有疑問,法規統一而兵精,一定能成就大業。”
孔融對荀彧說:“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都是有智謀的人為他出謀劃策;審配、逢紀,都是忠臣為他辦事;顏良、文丑,都是勇猛之人為他統領軍隊。但恐怕很難戰勝他啊!”荀彧說:“袁紹的士兵雖然多,但法令不嚴。田豐剛直但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治,審配專權但沒有謀略,逢紀果斷但自以為是。這兩個人留下來,知道后面的事情。許攸貪婪會違法,一定不會放縱,不放縱就一定會叛變。顏良、文丑,只有一人之勇,可以一戰而擒。”后來許攸貪圖利益不守法令,審配抓了他的家人,許攸憤怒,投奔了曹操。顏良也被斬殺,田豐因為勸諫而被殺。這些都和荀彧的預料一樣。
【深度解讀】
天下最重要的是人才,他們是君王統治根基的源泉。孔子曾說:“人可以分為五等:庸人、士人、君子、圣人、賢人。若能辨別出這五等人,就能找到治理天下的方法。”
庸人沒有固定的道德規范,在言談舉止中缺乏法度;他們不知如何選擇賢人作為依附,也不懂得通過自身努力來自立;只關注小事而忽略大局,只看表象而不抓住關鍵。這就是庸人。
士人內心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原則和謀劃能力。雖然無法完全掌握道術的本源,但有一定的遵循原則;雖然無法做到百善皆美,但有一定的長處。因此,智慧不在于多,而在于明晰事物的本質;言行不在于多,而在于把握要領;行為不在于多,而在于明確其根源。只要明白事物的根源,抓住要領,遵循其本質,就會像生命和身體一樣不可動搖。富貴不能增加,貧賤不能減損,這就是士人。
君子言必忠信,心志無嫉妒之念,有仁義之德而容顏不炫耀,思慮通達明智而言辭不偏激,堅守信道,不斷自強,看起來似乎可以超越他人,但始終不能趕上圣人。這就是君子。
賢者的品德不超越法度,行為符合規范,言論足以被天下效法而不受傷害,道德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損害萬物之本。他們使天下富足而自身不受貧困之累,這是賢者的德行。
圣人的品德與天地相合,善于變通,能探究萬事的始終,能協調萬物的自然。他們構建了大道,促使萬物成就,明晰如日月,變化運行猶如神靈,普通百姓不了解他們的品德,也不知道他們的邊界。這就是圣人。
然而,只追求清廉之德而缺乏寬容,愛好批評責備,只分辨對錯,這樣的人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高亢,屬于山野之士,超然于俗世;喜好修身的仁義忠信,恭儉推讓,這只是為了個人修養而已,屬于平世之士;崇尚功業,追求榮名,用禮儀約束君臣關系以保持秩序,屬于朝廷之士;隱居于閑野,從容自在地垂釣、漫游,這只是為了無為而治,屬于江海之士;自詡吹噓,吸進濁氣、吐出清氣,像熊一樣爬行,像鳥一樣展翅,這只是為了延年益壽而已,屬于導引之士;至于不追求刻意高尚,沒有仁義而修身,沒有功名而治理,沒有江海而閑適,沒有導引而長壽,沒有任何固定的追求和所有,淡然無極,各種美好隨之而來,這是天地之道,圣人的德行。
以上經典之言,從不同側面論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和各類人才的特點與職責。他們的才能涵蓋品德、理才、政才、學才、武才、農才、工才、商才和辯才等方面。不同層次的才能分別在德行、仁義、才情、聰明智略、知識內涵、武力能力、農業生產管理、工藝技術、商業運作和辯論能力等方面體現。這些才能的匯聚,為國家的治理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持。
在當下社會,我們也需要思考和反思。與經典中所描述的各類才能相比較,我們能否找到人才的匱乏和不足之處?在治理國家和社會問題上,是否能夠找到合適的人才來應對?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和快速變化,是否能夠滿足各類人才的需求?我們需要反思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機制,以及對人才的關注和支持,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需求。
人才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他們的才能和品德對于治理和發展具有關鍵影響力。我們應當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注重才德兼備并順應時代需求的人才發展。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繁榮與進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