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電動自行車界“特斯拉”的小牛,在2023年流年不利。
【資料圖】
近日,小牛電動公布了2023年Q2財務數據。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小牛電動營收億元,同比增長%;凈虧損190萬元,同比由盈轉虧,去年同期為凈利潤1440萬元。與此同時,主打智能化產品的小牛電動,研發費用不增反降,營銷費用卻直線上升。
今年第二季度,小牛電動國內銷量為萬輛,同比下滑1%;今年第一季度,小牛電動的銷量為萬輛,同比下滑%。
銷量下滑,與小牛電動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不無關系。除了近年來各地市場監督部門公布的產品抽檢不合格數據,小牛電動車在黑貓投訴等平臺也有多條消費投訴,主要涉及產品質量缺陷、續航里程“縮水”、保險產品理賠糾紛等問題。
以高端、智能和年輕形象示人的小牛,真的不香了嗎?
越賣越貴,質量問題卻層出不窮
小牛電動2023年第二季度財務數據顯示,當期國內市場電動車單價為3577元,同比增長%。然而,越賣越貴的小牛,質量問題層出不窮,多次遭遇消費投訴。
《消費者報道》梳理過去3年各地市場監督部門的產品抽檢信息發現,小牛電動車曾上榜產品不合格名單。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2019年度廣東省電動自行車及充電器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情況的通告》的數據顯示,標稱生產單位為“江蘇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標稱商標為“小牛”的TDR21Z電動自行車抽檢不合格,不合格涉及項目為“淋水涉水性能”,該項目不合格,容易導致產品淋水涉水后易造成外殼漏電或短路。
小牛電動自行車產品抽檢不合格信息 (來源: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2023年第1批電動自行車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顯示,標稱生產單位為“江蘇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標稱商標為“小牛NIU”的TDR58Z電動自行車抽檢不合格,涉及項目為充電器與蓄電池(蓄電池防篡改),該項目不合格的電動自行車存在被改裝的風險,不能防止更換大容量的高電壓蓄電池等,改裝后容易引發自燃等安全事故。
除了上述各地市場監督部門發布的產品不合格信息外,小牛電動車還多次遭遇消費投訴。
《消費者報道》注意到,在黑貓投訴平臺,小牛電動車共收到超過2300條投訴,主要涉及產品質量缺陷、電動自行車續航里程“縮水”、保險產品理賠糾紛等問題。
來源:黑貓投訴
比如,有網友表示車輛實際續航里程與小牛宣傳的不符,存在續航里程“縮水”的問題,“官方售賣界面表明續航無憂100km,實際使用只有50km”“老板買的時候推銷說是能跑80到100公里……回去之后跑了一試了一下最多55公里也就沒電了”。
除了續航里程“縮水”,還有消費者表示交納相關費用后電動自行車中控屏的定位功能不能正常使用;有小牛電動車用戶表示購買不久的新車出現故障,門店售后服務態度不到位;還有消費者反映小牛保險產品“牛油保”所宣傳的保費與實際情況不符。
除了產品質量缺陷和售后服務相關問題,小牛電動車的非法改裝和車輛零部件的安全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今年“315”期間,《消費者報道》曾報道小牛電動車的產品質量和非法改裝問題。2022年9月21日,廣東湛江的袁先生的一輛小牛電動自行車出現電池故障導致自燃,涉事電池為購車時小牛電動官方授權門店提供,且與車輛合格證不符的另一廠商的電池。
據《華商報》報道,2021年1月,西安一位消費者反映,稱他的小牛電動自行車的電池起火,其家人因吸入濃煙和有毒氣體而導致氣道損傷。
與安全問題相伴的,是小牛電動車屢禁不絕的非法改裝問題,部分非法改裝行為甚至由官方授權門店實施。去年央視“315”晚會,小牛電動車部分門店因提供解碼裝置,違規提高車速上限而被點名。
小牛回應非法改裝問題(來源:小牛電動官方微博)
主打智能產品,卻重營銷輕研發
8月14日,小牛電動公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財務數據。
財報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小牛電動營收億元,同比增長%;凈虧損190萬元,同比由盈轉虧,去年同期為凈利潤1440萬元。
與此同時,《消費者報道》注意到,小牛電動“重營銷輕研發”的現象突出。
今年第二季度,小牛電動營銷費用為億元,同比增加近%。同期,小牛電動的研發費用億元,同比下滑超過%,研發費用僅為營銷費用的%左右。
小牛電動營銷費用和研發費用對比
值得注意的是,營銷費用遠高于研發費用,在小牛電動的財報中并非孤例。2022年全年,小牛電動的營銷費用為億元,同期研發費用僅為億元。2023年第一季度,小牛電動的營銷費用為億元,同期研發費用僅為億元,與高額的營銷費用相比顯得相形見絀。
從財報上看,小牛電動的研發費用總體較低,而營銷費用卻不斷加碼,對于將“黑科技”作為主要賣點的小牛電動而言,研發費用的不足顯然難以支撐起智能化程度更高的產品供給。
與此同時,小牛電動的銷量也持續下滑。今年第二季度,小牛電動國內銷量為萬輛,同比下滑1%,海外市場的銷量也有%的跌幅。今年第一季度,小牛電動的銷量為萬輛,同比下滑%。
銷量下滑之下,小牛的門店數量也在減少。截至今年6月30日,小牛在國內有線下門店2844家,而去年年底其線下門店數量為3102家。
電動車“特斯拉”,小牛把握不住
“黑科技、時尚個性、創始人是天才少年、創立4年即敲鐘納斯達克”,這些是小牛電動昔日的亮眼標簽。
在其他電動自行車企業走性價比路線之時,小牛電動率先在高端化和智能化上發力,接連推出爆款車型,時尚的車身設計和豐富的智能化配置,讓小牛電動車迅速成為市場寵兒,號稱電動車界的“特斯拉”。
然而,在高端化和智能化方面,小牛雖然是先行者,但是在后來居上者面前卻顯得力不從心。
受近年來鈷、鋰、鎳等鋰電材料的價格持續上漲影響,小牛從去年4月1日起對全系鋰電產品進行調價,漲價幅度在200~1000元不等,走高的售價也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
小牛電動公布的去年雙十一銷量數據顯示,其在某電商平臺5000元以上車型銷量占比達%。
自身售價走高之時,小牛的競品也在抓緊沖擊高端化,讓小牛遭遇左右夾擊。
來源:艾瑞咨詢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3年中國兩輪電動車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2022年電動自行車的線下銷量方面,在4000~4900元的品牌銷量中,小牛僅排在第四位,落后于雅迪、愛瑪和臺鈴。5000元以上品牌銷量中,小牛也落后于九號,排在第二位。7000元以上產品的市場份額中,小牛占比%,同樣落后于九號。
今年5月,小牛MQi L上市,新車起售價4999元,頂配版售價達8299元,能否幫助小牛重振銷量仍是未知之數。
實際上,經過井噴式增長之后,加上監管措施不斷完善,電動自行車市場逐漸趨于理性,功能配置過剩的產品難以長遠立足,實用且性價比高的產品才是消費剛需。對于小牛而言,在成為“網紅”不斷“出圈”之余,更需要提升品控質量和服務水準,才能成為電動自行車市場的常青。
消費者真的需要這么貴的電動自行車嗎?這個問題,小牛總是要給出答案。
(文章來源:時代周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