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常規(guī)能檢查出好多疾病,可以檢查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貧血,敗血癥,白血病等一些疾病。
【資料圖】
2、可以問問醫(yī)生病情分析:血常規(guī)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檢查項目,可以查出貧血、呼吸道感染疾病、白血病、敗血癥、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
3、其中呼吸道疾病最為多見,又分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兩種。
4、另外血常規(guī)對造血系統(tǒng)的凝血功能,也有檢測意義。
5、血常規(guī)主要診斷三大疾病:血小板異常(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過敏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藥物性血小板減少、脾功能亢進、紅斑狼瘡等);2、紅細胞異常(貧血);3、白細胞異常(重度感染或白血病、傳染性疾病)。
6、血常規(guī)主要診斷三大疾病,具體如下:血小板異常: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均可引起血小板增高。
7、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過敏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藥物性血小板減少、脾功能亢進、紅斑狼瘡等,均可引起血小板減少;2、紅細胞異常:生理性紅細胞增高,如脫水、嘔吐、水分丟失等。
8、病理性紅細胞增高,即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
9、紅細胞減少為貧血,主要指缺鐵性貧血;3、白細胞異常:白細胞增高時感染較常見,持續(xù)增高或中重度增高,提示重度感染或白血病。
10、白細胞減低,多為病毒感染,如傳染性疾病等。
11、血常規(guī)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
12、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guī)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
13、血液有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紅細胞(俗稱紅血球),白細胞(俗稱白血球)、血小板。
14、通過觀察數(shù)量變化及形態(tài)分布,判斷疾病。
15、是醫(y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16、血常規(guī)的檢查意義在于,及早發(fā)現(xiàn)和診斷某些疾病,診斷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17、血常規(guī)的臨床意義有:生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于劇烈運動、進食后、妊娠、新生兒。
18、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shù)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shù)平均要高一些。
19、病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癥、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20、病理性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21、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高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 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慢性粒細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藥中毒等。
22、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多見于某些傳染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
23、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血常規(guī)血常規(guī)皮質激素后。
24、淋巴細胞增高見于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25、淋巴細胞減少見于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26、單核細胞增高見于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活動期、瘧疾等。
27、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28、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
29、紅細胞減少①紅細胞生成減少,見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壞增多: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③合成障礙:缺鐵,維生素B12的缺乏等紅細胞增多常見于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肺氣腫等。
30、血紅蛋白減少多見于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31、 血紅蛋白增多常見于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肺氣腫等。
32、出血時間延長見于血小板大量減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壞血病等。
33、血小板計數(shù)增高見于血小板增多癥、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34、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尿毒癥等。
35、凝血時間延長見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環(huán)中有抗凝物質、纖溶活力增強、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36、縮短見于高血脂、高血糖、腦血栓形成、靜脈血栓等。
37、貧血、感染、血小板疾病等。
38、一般的顯性疾病,,血常規(guī)能查出是否有貧血、感染血常規(guī)能查出是否有貧血、感染、血小板疾病等。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