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志愿者服務隊招募中,點擊報名
淞滬會戰前,戰爭的陰影籠罩在上海這個城市,可英國的騎手,仍然在跑馬廳騎著亞種矮馬,賽狗照樣在逸園奔跑。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的爆發,成為了禮查飯店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自太平軍戰事以后,每遇戰爭,無論是中國國內戰爭、中外戰爭,還是發生在中國領土上的外國與外國的戰爭,上海租界都無一例外地宣布中立。為此,當閘北熊熊戰火燃起之時,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當局立即宣布租界為“中立區”,并在租界內實施戒嚴。
(相關資料圖)
戰爭期間,由于禮查飯店所在的虹口,屬于日本勢力范圍,和上海公共租界其他地區分開,不屬于戰時中立區,故住在虹口的西方僑民迅速離開,遷往較為安全的上海公共租界中區、西區及其越界筑路地帶和上海法租界。
虹口是戰爭的前沿陣地,刺刀霍霍,炮火轟天,居民倉促外逃,商店倒閉,市面凋零,淪陷期間,虹口區由日本海軍直接管轄,日僑猛增。在很多西方僑民撤離虹口后,禮查飯店因失去服務對象,經營困頓。
1937年11月12日凌晨,在持續了近三個月之久的淞滬會戰中,國民黨軍隊悲壯失利,隨即戰略撤退。之后,對上海市中心相連的、屬于英美和法國勢力范圍的兩個租界,日軍因礙于當時西方列強在上海租界地段錯綜復雜的權益,暫且未實施軍事占領。
這期間,禮查飯店所在的蘇州河兩岸,已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觀。正如著名記者陶菊隱所寫:“蘇州河一水之隔,一邊是炮聲震天,一邊是笙歌達旦。每當夜幕降臨,租界內徹夜通明的電炬,透過幽暗的夜空,與閘北的火光連成一片,映紅了半邊天?!彼男袀}庫保衛戰,就是那時發生的慘烈故事。
▲淞滬會戰前,1937年4月6日《新聞報》刊登的禮查飯店跳舞廳廣告
▲淞滬會戰后,日方謀求對虹口區域內禮查飯店、百老匯大廈的控制(《新聞報》1938年2月13日)
淞滬會戰后,從虹口、楊樹浦洶涌而來的難民潮,主要匯集于虹口區禮查飯店旁的外白渡橋,他們希望由此進入公共租界“孤島”避難,橫跨蘇州河的外白渡橋,因此成了“生命之橋”。
一位美國人記述難民從禮查飯店所在的外白渡橋涌入租界的情況:
他們像洪水一樣洶涌而來,滔滔不絕——乘著卡車、客車、拖車、推車、獨輪車、人力車,或者步行而來。扶老攜幼,背負手提,嬰兒坐在父輩的肩籃,十一二歲的男孩背著年邁的祖母……上百萬走投無路的難民涌進外國租界,在茫茫人海中尋覓立腳之處。每個角落都擠滿了男女老幼。他們沖進了茵茵草地和風景如畫的外灘公園,占領了門窗前、屋檐下的每一塊空地,乃至市中心的小巷夾道……他們甚至闖進了像雨后春筍一般多起來的棺材店,晚上就在棺材里睡覺。
日軍占領上海后,禮查飯店所在的外白渡橋北岸,有日軍把守,南岸則為公共租界的屬地。人們往來于虹口與公共租界之間,都需要提供通行證,并接受搜身檢查,還需向日本士兵鞠躬,遭受日軍耳光和拳腳,更是常事。這成為一代上海人的恥辱記憶。
▲日本領事館楊樹浦警察署在黃浦碼頭粘貼告示,對進出碼頭人員進行檢查。(圖片來源:上海市虹口區檔案館:《虹口1843—1949》畫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版)
▲戰爭期間外白渡橋的人流
END
作者:肖可霄
講述人:藍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