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778年1月18日,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率領的船隊發現了夏威夷群島,就是電影《海洋奇緣》中主人公的原型所在的地方。為什么影片中的主人公能夠一步一步接力探索遙遠的南方大洋呢?攤開地圖,我們就能發現一點線索。
展開一張帶有海底地形的太平洋地圖,最有意思的莫過于那一道道顏色最深的弧線海溝和一串串與之相伴的弧形島嶼了。它們總是親密相伴,如影隨形。從太平洋最北端的阿留申島弧起始,沿太平洋西緣一路南下,經千島群島、堪察加群島、日本群島、菲律賓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又馬不停蹄越過赤道,一直延伸到南太平洋的湯加群島、克馬德克群島。
是什么自然力雕刻了如此深邃的海溝,并使島嶼們乖乖地在海溝邊“排起隊列”?這個謎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直到20世紀中葉,板塊構造理論提出和被普遍接受后,才揭示謎底。
原來,地球表面并非靜止不動,地殼漂在一層半流體狀的軟流圈上!大約2.5億年前,地殼分裂成為六個大板塊和十多個小板塊。這些板塊漂來漂去,東碰西撞,制造了地球上一系列事件,比如地震、火山爆發、新海盆的誕生、島嶼的形成、喜馬拉雅山的崛起等。
當兩個板塊迎頭相撞時,重的海洋板塊向下俯沖彎曲,插入上層板塊下面。這個俯沖便形成了海溝。板塊密度越大,俯沖速度越大,插入角度就越大,海溝也就越深。隨著俯沖板塊越插越深,溫度和壓力也越來越高,加上板塊之間摩擦生熱,致使部分俯沖板塊熔化成巖漿。巖漿上升,穿透上層板塊噴出,于是便產生了一串與海溝平行的弧形火山,即島弧。其余板塊繼續俯沖,在島弧后方更深的地方形成巖漿,巖漿上涌,形成凹陷的洋殼擴張帶,即弧后盆地。
例如,阿留申群島就是太平洋板塊向美洲板塊俯沖的結果——形成了由300多個火山島組成的島弧,島弧外側是綿延3500千米、深達7180米的阿留申海溝,凹入一側是阿留申海盆。
由于島弧形成于兩個板塊邊界之間,因此是地殼活動最頻繁的地方。環太平洋一周,被稱之為火環,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火山在此爆發,95%的地震能量在此釋放。
還有一類“排著隊”的島嶼主要發生在遠離板塊邊界的地方,沒有海溝相伴,與碰撞無關,而是與地幔熱柱有關,它們是火山島鏈。根據板塊內熱柱說這一假說,世界上大約有30根熱柱,絕大多數在海底。它們周期性地將巖漿從地幔深處噴出來,形成火山。熱柱是固定不動的,板塊在熱柱上方慢慢漂過,每隔一段時間就冒出一個火山島,經過幾千萬年,便冒出了一串!這種火山島鏈的特點是:島嶼是一個一個相繼形成的。著名的夏威夷群島和加拉帕戈斯群島都是熱柱形成的。如果熱柱碰巧在兩個正在分離的板塊之間,涌出的巨量巖漿會使洋殼隆起變厚,形成一個露出海面的巨大平臺,冰島便是一個極端例子,它是大西洋中脊隆起的活生生的展示。
熱柱形成的島鏈以夏威夷-天皇海山鏈最為著名,整個島鏈由137座島嶼和海底平頂山組成,縱橫6000千米,它們全是同一個熱柱的功績!最老的島離熱柱最遠,已經沉寂7500萬年了!更老的島由于侵蝕早已隱入海面下,成為神秘的海底平頂山。最年輕的夏威夷島(俗稱大島)眼下正“騎”在熱柱上,由5座火山組成,其中基拉韋厄火山是目前地球上最活躍的火山。從1983年起,它每天都在噴發,向大海傾瀉熾熱的熔巖,向世人展示地球的奇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