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街知事微信公眾號 | 記者 蒙江 實習記者 高悅 美編 楊盼
【資料圖】
“當時年紀小,不害怕,但是現在想起來后怕。”丹東市民周孝春今年87歲,他從小在鴨綠江邊長大,是美軍轟炸丹東的親歷者。
今年4月,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在丹東采訪了周孝春老人。在他的記憶里,70多年前的丹東,是鴨綠江上空時不時出現的美軍戰機,是對岸朝鮮新義州燒了一天一夜的大火,是除夕夜鍋里來不及吃的餃子,是膝蓋處至今仍清晰可見的傷疤……
那時他還不太明白這一切意味著什么,只記得一次轟炸過后,他好奇地跑到江邊尋找美軍投下的炸彈,發現被炸處周圍已經拉上了警戒條,上面寫著“血債要用血來還”。
掃射57次、轟炸22次、投彈189枚、傷亡672人……抗美援朝紀念館記錄的一組數據,撕開了這筆血債最真實的面目。
今年4月,周孝春老人在丹東接受長安街知事采訪
戰火燒過來了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在美軍飛機的呼嘯和爆炸的轟鳴聲中,鴨綠江對岸的朝鮮新義州成為一片火海,濃濃的硝煙飄過鴨綠江,落在丹東(舊稱安東)的土地上。
對岸的慘烈狀況令周孝春心驚膽戰,“有一次美軍把新義州造紙廠炸了,大火燒了一天一夜。丹東的馬路上到處都是紙灰,頭一次見這么大的轟炸。”
敵人的進攻并未止步于鴨綠江。8月27日,美軍兩架P—51型軍用飛機入侵我國領空,在丹東市浪頭機場掃射兩分鐘,我方3人遇害,19人受傷,兩輛汽車被毀。
從1950年8月起,侵朝美國空軍不斷侵入我國東北領空,瘋狂轟炸邊境城鎮和鄉村。這是丹東市被轟炸后的情景。抗美援朝紀念館資料圖
此后美軍更是變本加厲,戰機頻繁進入丹東上空,進行偵查、掃射、轟炸。不僅肆意破壞橋梁、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也對居民區、商業區狂轟濫炸。
據周孝春回憶,那時夜晚的丹東街頭一片漆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防光窗簾。窗簾外面一層是紅的,里面是黑的,擋得嚴嚴實實,怕屋內的光亮引起美軍注意。
防空壕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設施。每當有美軍軍機飛來,警報聲響起,老百姓都躲到防空壕里避難。有時來不及,就躲在床底下、桌子底下。
周孝春還記得受傷的那一晚。快到中秋節了,他正躺在床上準備休息,窗外突然傳來炸彈爆炸聲,美軍接連投放了11顆炸彈!隨著“砰——”的一聲巨響,家里的窗戶被震碎了,滿床都是玻璃碴。周孝春連忙起身躲避,慌亂中不小心跪在玻璃碴上,膝蓋因此受傷。
到了年底,周孝春和家人圍坐在一起準備年夜飯,餃子剛剛下鍋,警報聲突然響起,美國軍機飛過來了!他們趕忙躲進了院子里的防空壕。等到警報解除回到屋內,才發現餃子在鍋里泡久了,“都變成疙瘩湯了”。
第二天,左鄰右舍互相拜年,“第一句話說新年好,第二句就問你們昨天晚上躲在哪呢?害不害怕?”除夕夜的警報聲竟成了互報平安的話題。幸運的是,街坊鄰里都沒有受傷。
但在那段歲月里,在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之下,悲劇時有發生。
丹東人民的怒吼
1951年4月7日,丹東三馬路上人來人往。上午9時許,突然響起防空警報聲,擁擠的人群向四處奔跑躲避。美軍飛機的轟鳴聲由遠及近,在三馬路東段“老戲園子”上空盤旋幾圈后投下炸彈,繁華商業區瞬間淹沒在一片硝煙和火光之中。
李榮山家住三馬路大院胡同3號,美軍飛機來襲時他正在街上賣豆腐。一枚炸彈落在他家院子中,妻子和三個孩子被炸身亡。一下失去了四位親人的他崩潰大哭,悲憤填膺。
時隔5天,4月12日,美軍戰機再次來襲。三馬路西段是人口稠密的居民區,設有古物市場,有商號和攤位百余個,很是熱鬧。美軍在此投下炸彈,一時間硝煙滾滾,大批民房倒塌。
當時,小學生劉相良和弟弟正在外學習算數課,聽到敵機投彈的爆炸聲,他們擔心家中情況。等警報解除,便急忙往家跑去。可哪里還有家?房子早已被美軍炸成了一片瓦礫,爺爺、奶奶、媽媽和妹妹均已身亡。
安東市三馬路古物市場被美機炸成一片廢墟。抗美援朝紀念館資料圖
這是朝鮮戰爭爆發以來美軍對我國最大的兩次空襲。99名無辜民眾當場被炸身亡,39人受重傷,196人受輕傷,1508間房屋化為瓦礫。三馬路被夷為廢墟,血流成河。
美軍的血腥罪行激起了丹東人民同仇敵愾的怒火,工商界代表、青年代表紛紛組織集會,控訴美軍暴行。4月25日,安東市委組織全市各界代表1500人參加追悼死難同胞控訴美帝侵略暴行大會,在全市掀起聲討美帝罪行的怒潮。5月,包括受難者家屬在內的代表團奔赴北京,向全國人民揭露美軍的罪惡行徑。
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里,代表團團長段永杰講述了丹東人民英勇斗爭的事跡,當他講到鐵路搶修隊冒著敵機轟炸,11次完成搶修任務,在嚴寒中僅用4個半小時就架起707根枕木的新紀錄時,“向英雄的安東人民學習”的口號聲響徹會場!
工人林閑亭講述了自己的遭遇,他剛從舊社會的苦難中走出來,成為一名搬運工人,美軍戰機就無情地奪走了他妻子和孩子的生命。臺下許多人站起來振臂高呼:“為死難的同胞報仇!”“打敗美帝國主義!”
“搶救模范”和“擁軍模范”曲大娘講述了她在敵機轟炸中冒著生命危險搶救遇難同胞的事跡,會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臺上是聲淚俱下的怒吼,臺下是陣陣口號的回應,全國廣大同胞從廣播中收聽實況轉播。丹東人民的血淚控訴激發了全國人民抗美援朝的愛國熱情,各地紛紛開展簽下愛國公約等群眾運動。
要人給人,要物給物
據統計,1950年8月至1953年6月,侵朝美軍飛機對我國丹東市區掃射57次,轟炸22次,投彈189枚(不含轟炸鴨綠江大橋的數字),造成傷亡672人,其中輕傷388人、重傷132人、死亡152人(不含部隊傷亡人數),損毀房屋2959間及大量交通運輸、電力、通信設施。
敵人的飛機大炮沒有嚇倒英雄的丹東人民,反而令他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心更加堅定。
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宮紹山介紹,“當時丹東有一句口號‘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要什么給什么,要多少給多少’,基本上到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程度。”全市各條戰線的干部、工人、群眾積極出工出力、捐款捐物。
丹東人民捐給前線的慰問品,展出于抗美援朝紀念館內。
在美軍的侵襲騷擾下,丹東人民始終堅守工作崗位。鐵路分局和電業局的職工們常常臨危受命,在美軍的轟炸掃射下,爭分奪秒地進行搶修,前仆后繼,以血肉之軀保障運輸線和電線的暢通。
外線工人蘇發成冒著美軍掃射,登上距地面40多公尺高的鐵塔上接線;話務員王心力面對美軍的轟炸毫不退縮,準確無誤地接通每一個電話;省立醫院護士于愛秋連續兩晝夜護理受傷同胞……這樣的英雄事跡在當時的丹東大地上隨處可見。
1951年,安東市委向全市人民發出捐獻三架飛機的號召,飛機分別命名為“安東市號”“鴨綠江號”“鎮江山號”。群眾積極參與,踴躍捐款,超額完成任務,共捐獻99.7億元(舊幣,下同),可買6.6架飛機。
七十多歲的烈士家屬宋傳義,不但把種白菜的收入和僅有的積蓄共計70多萬元全部捐出,還把志愿軍傷病員接到家中照料,與戰士們結下了濃厚情誼。抗美援朝紀念館內收藏了志愿軍戰士送給宋傳義的錦旗,上面寫著“你的偉大愛國行動將永遠鼓舞著我們英勇殺敵,保衛可愛的祖國”。
志愿軍部隊送給烈屬模范宋傳義的錦旗,展出于抗美援朝紀念館內。
站在了戰爭最前沿,丹東人民以大無畏的勇氣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熱潮中。1950年至1953年期間,丹東市參戰民工達220947人次,其中隨軍赴朝參戰民工2萬余人;3萬名婦女參加拆洗、縫紉、護理等擁軍隊伍;青年和學生自愿組織輸血隊,僅元寶區青年便為志愿軍獻血達58萬毫升……
曾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的楊得志,親筆為這座城市寫下題詞:“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