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經常會有這么一種場景:
我們前期花了很長的時間為一件事情做準備,但就因為后來某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很可能導致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
比如有些同學在面試或答辯前做了很多的準備,但可能因為在面談時過于緊張,或者因為生病等原因導致臨場發揮的結果不好,結果面試失敗,或者晉升失敗。
【資料圖】
而就自己之前的目標而言,可以說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這一點,在關于事情還沒有塵埃落地之前,就不要小心大意的方面,是具備極佳的啟發性的。
如果用乘法的思維來看待這種情況,就會非常清晰明了了。
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多大的數字,只要乘以“0”,結果仍然是0。
這一點,也會經常被用到關于人的健康方面,這一點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
這個道理和邏輯,不管是在人類系統,還是數學領域都是正確的。
在很多的事情或系統中,只要你的 1 次失敗,就能抵消在所有其他領域中創造的成功,或取得的結果。
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很多港劇,或者關于黑社會、販毒等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得到。這也是我們可以比較常接觸到的案例。
所以,修正零點,通常要比擴大其它領域的效用大的多。
這一點,在感情的領域,也是具備極大的價值。
比如,避免過多的矛盾沖突,以及由此導致的各種吵架,比你像孔雀一樣不斷花枝招展的展示,對最終效用和結果,要好得多。
在乘法系統中,“0”的力量將會變的無窮大,但結果也可能會很大。
在加法系統中,雖然可以緩解一部分“0”的力量,但也造成了容易最大值不夠高的情況。
比如,很多人的年收入目標的達成,就是目標 A 的收入+目標 B 的收入+……
這就是加法系統。
兩種系統,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
但是,乘法系統對于目標的達成,和持續做有積累性的事情,提供了一個很不錯的視角和執行策略。
因為關于乘法,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長期主義,做有積累性的事情。
什么是有積累性的事情?
就是為什么吃完 1 個雞蛋就飽了?因為在之前吃了一份蔥油拌面和一個三明治。在這里,拌面和三明治就是有積累性的事情。
就像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大家在這方面都是很公平的,每天都是那么長的時間。
但是每個人在同樣的時間,可以做得事情,和做得事情帶來的價值是千差地別的。
而且在一段時間之后,面對同樣的機會,彼此之間能否抓住,或者抓住的概率也是差別極大的。
比如同樣是擼毛,之前有豐富背景知識的,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可能每天就花個 10 分鐘不到,但是對于有些人來說,拿著詳細教程看個 2、3 個小時還是不會操作,并且還每天重復提問。
如果我們通過不斷地做一些有積累性的事情,就可以打造一個無需管理,或者只需要很低成本管理維護的系統。
就可以把自己幾乎永久的放在“好運”的覆蓋下,指不定自己做了個什么時候就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并且這樣的事情,或者系統的打造,基本都是可以復制的,打造完第 1 個之后,再持續打造幾十個這樣的系統。
而且越到后面越簡單容易,因為每次都會有前面的積累作為基礎。
比如我們現在可以在微信,或者公眾號上進行交流,就是電信運營商、騰訊公司、電網、終端設備制造商、你自己健康的身體等等多種前置條件的積累,才讓我們可以相聚在這里。
也就是這種通過乘法分解的方式,實現數以億計的人,得以可以低成本的使用這些產品和服務。
而把這種思想和邏輯,放在個人身上,也是非常有價值和可行性的。
而且,當我們這么做之后,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可以做到非常多其他人看上去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順其自然。
最終,當我們使用這種乘法分解的方式,去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標,構建自己的系統之后,在長期的收益水平、自身習慣的構建和助推、復利效應的發揮、自我的成長和提高、核心能力提高后導致的稀缺溢價、個人心理的滿足感,以及可以創造的長遠價值等等,都是它的絕佳優勢。
就像馬斯克那個把 100 萬人運送到火星去的例子。
原先 NASA 把一個人運送到火星去的成本是 100 億美金,現在馬斯克的目標是把這個成本降到 50 萬美金?
怎么做到?成本降低 2 萬倍,2 萬=20 * 10 * 100
20,就是把載人能力提高 20 倍。
10,就是把發射成本降為原來的 1/10。
100,就是讓每個火箭能重復利用 100 次。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你還認為這完全不可能么?至少他們已經有一些成果出來了。
這個過程,就是乘法的威力的體現。
將乘法,更好的運用到我們個人的成長上,可以讓我們如虎添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