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8月24日13時,日本福島核污染水開始排入海洋。“囤鹽”立即成了網絡熱詞。網上流傳的照片里,有的超市搶購一空,有的電商平臺顯示缺貨。針對部分市場食鹽搶購現象,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當晚發布聲明,不要盲目搶購。
沒必要囤鹽已是老生常談。面對一些突發事件,囤鹽似乎成了一種“本能反應”。當年有人誤認為鹽水可以抑制SARS病毒,所以瘋狂搶購,我同學的姐夫就囤了一個小倉庫;2011年福島核泄漏后,若干個搶鹽囤鹽的新聞里,甘肅郭先生買下13000斤食鹽的行為讓人咋舌……面對新一輪的“搶鹽潮”,有人追問:當年囤的鹽吃完了嗎?
這當然是一句調侃。網上也出現了不少類似的聲音,一些人不解,這些年經歷了那么多公共事件,事實證明都沒缺過鹽,為何還這么“不懂科學”?甚至,一些人嘲諷,該囤的“不是食鹽而是智商”等等。
在這些龐雜的聲音中,一位網友的一段話讓我有點意外。他說,媽媽囤鹽,盡管看起來有些愚昧,但面對驚恐,這是她唯一能做的事了。或者可以這樣理解,囤鹽看起來沒有任何意義,但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囤鹽是自己能確定可做的事情。只不過是想在一個不確定的階段,以這個可以掌控的行為,來獲得一點對生活、對未來的把控感。
這讓我想起了一位朋友的女兒,五六歲的時候,她特別害怕蝴蝶,為此還被其他小朋友嘲笑。盡管朋友對女兒各種解釋勸說,孩子也點頭說好,但還是一看到蝴蝶就尖叫著跑開。法律學者羅翔說過:知道與做到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今天搶鹽人心理上的這道溝,和朋友女兒怕蝴蝶的溝一樣,或許都是心理性的恐慌。
“囤”這個動作,對應的是“缺”,搶購行為可以認為是填補未來缺鹽,但更多應該是補足心理上的缺失。倘若如此,鹽其實是一種安慰劑,能讓人暫時從害怕中走出來。所以,囤鹽或許不是物質上“缺鹽”,而是“心理性缺鹽”。
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囤鹽行為非理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囤鹽過程的撫慰性。當然,這并非鼓勵囤鹽,而是試圖通過對大眾囤鹽心理的分析,找到一種從根本上杜絕的方式,去正視這種恐慌心理,而不是一味嘲諷。畢竟生活在這個世上,不同人有不同的弱點,阿喀琉斯那么強大,都還有致命的腳后跟呢。因害怕而做出不合理的行為,只有正視,才能解決。
更重要的,我們需要其他方式來替代囤鹽的“撫慰性”作用,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和確定感。這樣的“撫慰”,是科學知識傳播形成的群體氛圍,是親人朋友積極心理疏導下的溫暖情感。今天,很多網友也都說了,爸媽在他們的耐心解說下,放棄囤鹽了。我們樂見,囤鹽的人越來越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