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10分鐘,玩手機半小時?你的大腦可能需要充電了。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副研究員蔚鵬飛告訴記者,其團隊研發的可穿戴式頭盔,通過監測、調控腦電波,并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可實現超腦增強。
據悉,產品將于明年上市,可用于短期記憶力提升、集中注意力、運動康復等。
近年來,腦機接口成為熱門領域,其本質是建立大腦和機器之間的通訊方案。蔚鵬飛團隊的研究,屬于非植入式腦機接口的一種。“比如植入式,非植入式優點是無創,局限是信號的精準度比植入式低,兩者各有不同的應用場景。”他說。
蔚鵬飛向記者展示其研發的頭盔,外形像頭戴式耳機,戴上后,設備通過柔性電極傳感器,識別腦電波在大腦執行不同任務時的變化。接下來,通過電極組合釋放微弱的電流脈沖刺激,使其到達大腦的特定區域,改變腦電波的活動,調控大腦神經元細胞的活躍狀態。據悉,為提升采集信號的精度,團隊結合了機器學習和生物傳感材料等技術。
“因為腦組織非常復雜,這項技術要先對大腦進行計算機仿真建模,然后確定要刺激的目標區域和參數,再用電極對相關的區域進行電流刺激,從而達到干預和調控的效果。”蔚鵬飛說,這種頭盔還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實時讀取大腦活動狀態,匹配、推薦刺激參數,以實現精準的個性化調控。
蔚鵬飛稱,在目前的臨床測試中,兩組參與人員戴上頭盔背單詞,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其中一組施加電刺激,另一組不施加。每天戴上一定時間,重復一星期后,被施加了電刺激的人員記憶力提升了17%左右。
據悉,相關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正在申請二類醫療器械證。相關產品預計在明年上市。
微電流刺激療法已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但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2000年前,醫生已開始用電鰩魚緩解患者的疼痛。
腦機對接溯源
●1924年,德國精神病學家伯格發現了腦電圖,人們看到了來自大腦的信號。
●1969年,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利用猴子進行腦電生物反饋的研究。
●1990年,杜克大學的尼可萊里斯完成對老鼠運動腦電波的初步研究,實現了提取夜猴的皮層運動神經元信號,來控制機器人手臂。
●1999年,哈佛大學的斯坦利試圖解碼貓的神經元放電信息,來重建視覺圖像,從中能看到可辨認的物體和場景。
●2000年,Donoghue小組實現恒河猴對計算機屏幕上的光標運動控制,來追蹤視覺目標,其中猴子不需要運動肢體。
●2008年,匹茲堡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宣稱利用腦機接口,猴子能用操縱機械臂給自己喂食,標志著相關技術已實現動物腦和外部設備直接相連。
●2009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的伯格小組研制出能夠模擬海馬體功能的神經芯片。該團隊將這種芯片植入大鼠腦內,使其成為高級腦功能假體。
●2014年,巴西世界杯,身著機器戰甲的截肢患者,憑借腦機接口和機械外骨骼開出了一球,背后技術由尼可萊里斯團隊提供。
●2016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取得重大突破,讓普通人在沒有植入大腦電極的情況下,只憑借“意念”,在復雜的三維空間內實現物體控制,包括操縱機器臂抓取、放置物體和控制飛行器飛行。
●2017年,斯坦福大學團隊發表論文,宣布他們成功讓三名受試癱瘓者通過簡單的想象,精準控制電腦屏幕的光標,輸入了他們想說的話,其中一名患者可以在1分鐘內平均輸入39個字母。
●2020年,埃隆·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公司找來“三只小豬”,向全世界展示了采集到的大腦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