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3500多座位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或緩沖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電站已退出,2萬多座電站完成整改,9萬余公里減脫水河段有了水,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清理整改階段性目標已經完成。 在長江經濟帶的崇山峻嶺、江河湖泊之間,分布著2.5萬多座小水電站。散落在山鄉田野的小水電站,為點亮鄉村出過不少力。
然而,一些地方違規建設、過度開發小水電所帶來的生態問題也不容忽視。2018年底,水利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國家能源局攜手拉開了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清理整改序幕。
兩年多來,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清理整改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現代科技手段在其間發揮了哪些作用?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截至2020年底,3500多座位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或緩沖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電站已退出,2萬多座電站完成整改,9萬余公里減脫水河段有了水,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清理整改階段性目標已經完成。”5月7日,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副司長邢援越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實時在線監測,確保生態流量泄放
輕點鼠標,訪問系統,電站名稱、通訊狀態、核定生態流量、總瞬時流量、累計流量等信息一覽無余。如果生態流量下泄正常,該電站合格狀態欄就會顯示綠色的對勾,否則會呈現紅色的小叉。
在湖南省瀏陽市水利局會議室里,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正在運行中的瀏陽市小水電生態流量監管系統。“借助這套系統,我們可以對90座有生態流量泄放要求的電站進行在線監管,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可以及時和相關電站聯系,進行后續的處理,確保生態流量泄放。”瀏陽市水利局局長鄧華介紹。
確保生態流量泄放,是小水電向綠色發展轉型的“牛鼻子”。受開發理念和技術條件限制以及違規建設、監管不到位等原因,一些地區小水電存在開發過度的情況,造成局部河段減水脫流甚至干涸,影響了生態環境。
據介紹,為有效改善減脫水河段生態,此次清理整改中有1.4萬多座小水電站完成泄放設施改造,安裝各種監測設備1.7萬多臺(套)。目前正在運行的2.1萬多座電站按規定落實了生態流量,并接入各級監管平臺。
“按照相關部署,此次涉及清理整改的各省市統一或由市縣建設小水電生態流量監管平臺,具備通信條件的電站都實現了實時在線監測,小水電生態流量監管體系已初步建立。”邢援越介紹,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省出臺了生態流量監管文件,其中江西還制定了重點監管電站名錄。
裝機減少,發電引水強度下降
我國小水電站量大面廣,資源稟賦差別較大,開發方式多樣,所有制形式多樣,80%左右為民營電站,相當一部分電站還承擔著防洪、供水、灌溉等綜合利用功能,加之各地不同時期出臺的相關政策也不盡相同,清理整改面臨諸多難題。
“思想轉變難、資金壓力大、手續補辦難、生態改造任務重等,是我們在推進小水電清理整改中遇到的一些現實困難。”湖南省水利廳農電局副局長戴靈輝坦言。
針對難點痛點,水利部聯合相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出臺了《關于開展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逐站核查存在問題,以縣為單位開展綜合評估,按“退出、整改、保留”3類提出分類意見,限期退出涉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或緩沖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規水電站,全面整改影響生態環境、審批手續不全的水電站,同時要求地方以清理整改為契機,建立推動小水電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據介紹,此次清理整改中,通過分類精準施策,采取退出一批設施陳舊、妨礙行洪、重新整治又不經濟的小水電站,嚴格控制新上小水電項目,仍在運行的小水電站按規定泄放生態流量等舉措,使得小水電裝機明顯減少,發電引水強度明顯下降。
“隨著清理整改工作的推進,小水電違規建設、過度開發的態勢得到遏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得到初步治理。”邢援越指出,在清理整改過程中,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包括多位院士在內的60余位專家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邢援越表示,下一步,圍繞鞏固和提升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清理整改成果,將組織開展暗訪檢查和聯合調研,針對發現的普遍性問題,進行再復核、再整改。同時,會同相關部委研究制定規范長江經濟帶小水電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研究制定小水電生態流量監管辦法,指導長江經濟帶省市建立小水電生態流量監管的長效機制。此外,推動建立反映小水電生態修復和治理成本的電價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