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3、2、1,點火!”4月29日11時23分,伴著隆隆巨響,長征火箭托舉著天和核心艙拔地而起。隨著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空間站建設大幕也隨之開啟,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成功邁出第三步。
當天,搭載著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494秒后,艙箭成功分離。天和核心艙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據了解,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發射,也是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次應用性發射,同時也是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自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飛后的第二次飛行。
中國空間站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三艙為基本構型。天和核心艙是空間站發射入軌的首個艙段,也是目前我國自主研制的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的航天器,起飛質量22.5噸。“天和核心艙是中國空間站最關鍵的一個艙段,是空間站的‘中樞大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
“天和核心艙主要用于空間站統一控制和管理,具備長期自主飛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員長期駐留,開展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任務總指揮王翔稱,中國空間站由我國自主建造,實現了產品全部國產化,關鍵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王翔稱,空間站采用規模適度、留有發展空間的思路,既可以滿足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的需要,又同時具備擴展和支持來往飛行器對接的能力,“此次發射的天和核心艙就具備交會對接、轉位與停泊、乘組長期駐留、航天員出艙、保障空間科學實驗等能力”。
而長征五號B則是專門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而研制的一型新型運載火箭,是我國目前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李東說:“發射載人空間站艙段,只有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能夠勝任。”
“這次發射任務成功,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為后續關鍵技術驗證和空間站組裝建造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規劃了“三步走”目標: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在此期間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空間站工程是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天和核心艙則是第三步的首飛之戰。根據計劃,天和核心艙將先后迎接天舟貨運飛船和神舟載人飛船的訪問,關鍵技術驗證后與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實施交會對接,完成空間站三艙組合體在軌組裝建造。
今年我國還將執行發射兩艘天舟貨運飛船和兩艘神舟載人飛船共計4次任務。到了組裝建造階段,明年共計規劃了6次任務,分別發射問天和夢天實驗艙、2艘天舟貨運飛船以及2艘神舟載人飛船,計劃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
轉入運營階段后,我國每年將定期發射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確保中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中國空間站是一個不斷升級的空間設施,能夠進一步擴展,將來還可以對接更多的艙段,也可以通過在軌維修、在軌技術升級等方式來滿足要求,相信它的未來一定會運行得更長久。”周建平說。
在中國空間站與國際空間站的區別方面,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臺,是一個擁有現代化科研設備,可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它的規模大約有423噸,由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等16國聯合,先后經歷12年建造完成。
而中國空間站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組成,這主要是在建設思路上符合中國國情,綜合當前需求和耗費等因素,采用規模適度、留有發展空間的思路,既滿足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的需要,又同時具備擴展和支持來往飛行器對接的能力。
同時,中國空間站在建設過程中始終追求技術進步,充分采用當代先進技術建造和運營空間站,全面掌握大型空間設施的建造和在軌操作能力;同時注重應用效益,在空間站應用領域將取得重大創新成果,追求運營經濟性,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