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已成為威脅全球汽車業乃至經濟復蘇的一大風險,從目前各國和大型廠商采取的措施來看,未來芯片業布局將逐步升級,呈現出區域轉移等特點。但是,由于全球經濟生態轉型、主要廠商恢復產能尚需時日等因素,“缺芯”困境短期難以解決,已成為汽車業核心零件的芯片供應難言樂觀。
此輪芯片廣泛性缺貨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導致上游產品8英寸晶圓在全球產能一度緊張,與此同時家庭智能電器需求激增。此外,近期日本廠商火災、美國暴風雪致使部分晶圓廠短暫停工,以及異軍突起的數字貨幣帶動挖礦設備熱潮下的芯片需求暴增。于汽車界而言,后疫情時代汽車銷量恢復速度超預期、車企芯片采購滯后、芯片漲價導致囤貨等,都加劇了芯片缺貨危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來,歐美傳統科技廠商的產業重心轉移,芯片生產陣地由亞洲把持,而此次全球短時間需求激增,讓傳統廠商開始反思并著手應對。
目前,全球大部分處理器均在亞洲生產,其中,中國臺灣的臺積電和韓國的三星占據主導地位。英特爾方面近期表示,芯片關鍵技術80%的供應都在亞洲,這一局面“并不讓人滿意”。這家曾經的芯片行業領先者目前的市場地位有所下降,一定程度反映了全球芯片產業當下的格局,歐美大廠將通過加大本地生產布局尋求新的產業平衡。
數據顯示,美國在全球芯片制造產能中所占份額從1990年的37%下降到2020年的12%,同期歐洲下降了35個百分點至9%。目前,中國內地芯片制造產能所占市場份額在15%以下,這一數字未來十年預計將增長到24%。
業界同時注意到,中國在芯片生產方面顯現出成本優勢。據《金融時報》報道,中國晶圓廠的成本比美國低37%至50%。隨著該地區半導體產業鏈的不斷完善,以及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其在全球芯片制造業領域的競爭力將繼續提升。
報道還指出,自2015年以來,中國內地半導體行業已經宣布了約84個外國直接投資(FDI)項目,其中44%在制造業。美國同期吸引了45個外國半導體項目,其次是印度(37個)和英國(36個)。
在一些國家的政府紛紛出臺芯片生產扶植方案之際,同時短期成效預計較難顯現的情況下,跨國和跨區域合作將成為產業發展方向。
不過,針對許多廠商紛紛轉移供應鏈、加大本地化生產的舉措,業內人士提醒,這對于全球芯片短缺問題治標不治本。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表示,無論芯片在全球哪個區域生產,短缺都會發生,原因是芯片短缺受大環境影響很大。
此外,芯片短缺也受到廠商恢復產能周期的影響。
比如,失火的日本瑞薩芯片供應中斷的時間可能會比預期更長。伊藤忠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深尾三四郎表示,要在三個或四個月完全恢復生產將是極度困難的,而這可能會影響車廠至少六個月的生產活動。德國馬牌零配件廠也受到影響,波及了廣大歐洲汽車制造廠。此外,亞洲、北美的汽車制造廠也要做好過一段“缺芯”日子的準備。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汽車芯片的供應缺口和恢復周期依然不清晰,全球汽車整車、零部件企業對芯片供應預期仍不樂觀,加上目前汽車行業恐慌性的囤貨現象,會令芯片短缺態勢進一步加劇。
此次困境給全行業敲響了警鐘,并有望推動產業未來的重塑和優化。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近期汽車芯片供應短缺既是全球共性問題,也反映出我國自主供給能力不足的深層次矛盾。汽車芯片是關乎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器件,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遠近結合、系統推進,提升全產業鏈水平,有力支撐汽車和半導體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