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氫丹參酮I在殺滅幽門螺桿菌的時候,不僅可以破壞生物膜,同時可以殺滅附著在生物膜上的細菌,起到了對幽門螺桿菌“連根拔起”的作用。
最新全球癌癥數據顯示,在中國457萬的年癌癥新發病例中,胃癌新發病例48萬,占10.8%,位列前三。在胃癌高發的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50%,且抗生素耐藥問題日益嚴重,導致根除率不斷下降。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畢洪凱教授團隊成功篩選出新型抗耐藥性幽門螺桿菌的候選藥物——二氫丹參酮I。二氫丹參酮I具有高效快速殺滅幽門螺桿菌、抗幽門螺桿菌生物膜、安全以及不易耐藥等優越特性,有望作為抗幽門螺桿菌候選藥物進入臨床前研究。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抗菌藥物權威期刊《抗微生物劑與化療》上。
傳統療法首次治療失敗率約為10%
在顯微鏡下長度只有2.5微米到4微米,寬度只有0.5微米到1微米,“張牙舞爪”的螺旋形彎曲的細菌——幽門螺桿菌,不僅能夠導致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及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同時還與胃癌和肝癌、糖尿病有關。
含兩種抗生素的三聯和四聯療法是我國常使用的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方法,但傳統的治療方法,并不能將幽門螺桿菌斬草除根。
“傳統療法的首次治療失敗率約為10%,有的患者會產生腹瀉或者胃腸道菌群紊亂。還有的對青霉素過敏,可以選擇的抗生素就比較少。同時,長期使用抗生素會令細菌產生耐藥性,使抗生素藥效變差,完全不能達到根除的效果。”畢洪凱說:“細菌對某種抗生素耐藥,同時也會對其他抗生素耐藥,而且耐藥性還可以在不同的細菌之間,通過耐藥基因相互傳播,使細菌耐藥性復雜化。”
幽門螺桿菌在抵抗敵軍入侵時,還會狡猾地給自己形成一個生物膜“保護罩”,而生物膜對抗生素會有抵抗作用,導致幽門螺桿菌耐藥性增高,影響治療效果,降低根治率。
丹參提取物細胞實驗可抑制多重耐藥菌株
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幽門螺桿菌歸為I類致癌因子,因為它在胃癌發生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如何根除這個健康殺手?2017年,畢洪凱團隊通過初步實驗有了突破口——丹參。
丹參是我國應用最廣泛的活血、化瘀的傳統中藥之一,其脂溶性提取物即丹參酮類化合物,包括丹參酮I、二氫丹參酮、丹參酮ⅡA、隱丹參酮等30多個單體。丹參酮類化合物具有多種藥理學作用,如抗癌、抗陽性細菌、抗炎、雌激素樣活性和心血管保護等,但抗幽門螺桿菌的作用未見報道。
“此前,我們對1000多種中藥單體進行細胞水平篩選,最終確定丹參中的二氫丹參酮I單體殺滅幽門螺桿菌效果最佳。做細胞實驗時發現,當二氫丹參酮I的使用濃度為0.125微克/毫升—0.5微克/毫升時,就可以抑制多個幽門螺桿菌株,包括抗生素敏感和多重耐藥菌株的生長。”畢洪凱表示,二氫丹參酮I對生物膜內的幽門螺桿菌也有很好的殺滅作用,且在連續傳代過程中幽門螺桿菌并未產生對二氫丹參酮I的耐藥性。
更大的驚喜是,“二氫丹參酮I在殺滅幽門螺桿菌的時候,不僅可以破壞生物膜,同時可以殺滅附著在生物膜上的細菌,起到了對幽門螺桿菌‘連根拔起’的作用。”畢洪凱介紹。
距離制成臨床使用藥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讓實驗成果更加精準,畢洪凱團隊也在小鼠體內進行篩選實驗,進一步確定了二氫丹參酮I對幽門螺桿菌的殺滅作用。
畢洪凱介紹,在實驗中,小鼠感染幽門螺桿菌兩周后,研究人員隨機將它們分成3組,分別是奧美拉唑和二氫丹參酮I聯合給藥組、標準三聯方案給藥組、磷酸緩沖液對照組,連續3天、每天給小鼠喂藥一次。
“實驗結果表明,奧美拉唑和二氫丹參酮I聯合給藥組比標準三聯方案組具有更高的殺滅幽門螺桿菌效率。”畢洪凱說,這就意味著在小鼠體內,二氫丹參酮I比傳統藥物的滅殺效率更高。
二氫丹參酮I何時能走入尋常百姓家?畢洪凱強調,丹參是不能直接用來防治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而它的單體二氫丹參酮I,離制成可臨床使用的藥物還有一段距離。他表示,下一步將繼續開展二氫丹參酮I的作用機制研究,完善二氫丹參酮I的抗幽門螺桿菌藥理和毒理學等研究工作。“未來的路還很長,希望能有企業參與臨床前研究,把這項研究繼續下去,造福更多胃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