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湖北宜昌一名老人獨自冒雨來交醫保,因為拒收現金滿臉無助。連日來,多起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操作的新聞登上熱搜,引發網友對高科技將老年人邊緣化的討論。
此后,國辦火速發文,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提供解決方案。文件規定了方便老人出行、就醫、消費等一系列措施,要求日常生活場景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
老年人被高科技困住,不是一天兩天了。無處不在的防疫健康碼、通信大數據行程卡、健康申明填報……疫情無形中將這些窘境無限放大,也讓“無健康碼遭遇拒載”、“不掃碼不能進站乘車”連同老人“被抱起”進行人臉識別等遭遇成為焦點。
智能手機與大多數App的普及,已經脫離了部分中老年人長久以來的生活軌道。狹窄的通道里,老年人可選擇的空間正在變得越來越小。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種種不便。
科技本應該成為他們的拐杖,而不是長著刺的柵欄,把他們攔在現代生活的門外。老年人所面臨的各種窘境,直白地揭露了最基層的政府部門,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照顧不周。
救出這些被困的老年人,是個緊迫的議題。邊富邊老,是當下中國社會正在經歷的老齡化。有些人也經常用“未富先老”來評價我國老齡化的發展狀況。距離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此同時,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任務更重、壓力更大。
這些的壓力往往集中在勞動力數量衰減,經濟潛在增速下滑,財政支出壓力加大,以及全社會養老能力的困境。養老保障體系不夠健全,養老金池子的歷史欠賬,轉制成本問題,商業保險依然爭議重重,養老資金、養老服務和養老方式都面臨挑戰。
身在其中,老年人也暴露在高風險中。他們因為特殊的年齡屬性和生存狀態,成為各路人馬設局行騙的重點對象。以房養老的騙局,銀發經濟的圈套屢屢上演,成為讓人唏噓的公共話題,也成為反思老齡社會的鏡像。
當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衰老的時候,制度配套如何保障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如何適配老齡化社會,商業化的軟件應用如何降低門檻兼顧老年人群體,不只是科技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政府部門乃至全社會努力改進的方向。
即便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不會下載App、不會掃碼,也該被留有安身立命的從容。一個社會對幼童和老年人的關照,是其作為文明社會最基本的標尺。一個老齡化的世界,應是變得更加經濟繁榮的世界。一切社會福利的改進,公共衛生的改善,個體教育的普及,都是以“長壽”為主題的,終極目標將指向生活質量的改善,人類生命的延展。
關鍵詞: 被科技困住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