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凌晨,搭載“M1”蘋果自研芯片的三款硬件產品:新款MacBook Air、MacBook Pro以及Mac mini正式上線。這一系列產品的到來,不僅宣告蘋果與英特爾長達15年的“聯姻”告一段落,也標志著蘋果生態“大一統”時代正式拉開了帷幕。
為Mac而生的蘋果自研芯片
“M1”是蘋果專為Mac生態打造的自研處理器,也是蘋果迄今為止打造的性能最強的處理器,其提升幅度之大,甚至可以“秒殺”往代任何一款產品。
據蘋果CEO庫克介紹,M1是蘋果Mac平臺第一款基于Arm架構打造的芯片。與單純的CPU處理器不同,其采用了SoC封裝技術,將CPU、GPU、神經網絡引擎、各種連接功能以及其他眾多組件,統統集成在了同一顆芯片上。這不僅大大節省了Mac電腦的內部空間,也為實現更好的性能表現打下了扎實基礎。
與新款iPhone、iPad搭載的A14仿生處理器一樣,M1也采用了5nm工藝制程。但相比A14的6核心設計,M1配備了8核中央處理器,包括4個高性能核心和4個高能效核心;封裝了高達160億的晶體管數量,也比A14足足多出了35%。
即使與目前最新的便攜式Windows PC芯片對比,M1也不落下風。比如,同樣在10W功耗下,M1的CPU性能是“友商”的2倍;同性能運行時,M1功耗僅為英特爾方案的四分之一。GPU方面,M1也擁有類似優勢:同樣是在10W功耗下拉開2倍的性能差,且僅用三分之一的功耗就能實現與英特爾方案同等的性能水準。
總體來說,有了M1芯片的硬件加持,MacBook Air、MacBook Pro等三款產品的性能得到了倍數級別的提升,比如MacBook Air整體續航相比上一代提升6小時以上,Pro最多提升10小時;亮屏響應速度等與用戶體驗感息息相關的項目也有了質的飛躍。
最重要的是,這款芯片的到來,標志著蘋果真正實現了跨iOS、iPadOS等的生態大一統。現在,你iPhone、iPad上的海量應用已經可以暢快地跑在Mac電腦上,這無疑將為身處蘋果生態的用戶帶來“顛覆性”的體驗感提升。
跨手機、平板、電腦的生態“大一統”
打通iOS和macOS兩大系統的生態,以實現蘋果軟件生態的互通,是蘋果早在2018年就提出的目標及設想。近年來,隨著iPhone、iPad等硬件全面搭載自研A系列芯片,這些設備間的無縫互聯已經實現,唯獨采用英特爾X86方案的Mac電腦仍被排除在外。
而從技術層面出發,常年未能徹底解決功耗高、發熱明顯等問題,以及技術升級“擠牙膏”的英特爾,也讓對應用生態有更高期許的蘋果有所不滿。
這些因素都堅定了蘋果從X86架構轉向ARM的想法。今年上半年,庫克正式宣布將進行平臺轉換,未來Mac產品將會逐步用上蘋果的自研芯片方案。目前,MacBook Air、MacBook Pro首批搭載上M1芯片;下一步,包括iMac、iMac Pro、Mac Pro等在內的臺式電腦產品線也將用上這一方案,正式被納入蘋果的無縫互聯生態。
不過,在Mac產品線中裝載M1芯片只是實現生態“大一統”的第一步。后續,在硬件層面的CPU、軟件層面的操作系統以及第三個軟件生態方面,蘋果還面臨著不少挑戰。
兩年的適配過渡期
以底層架構轉換為例,當前市面上的筆記本電腦幾乎都采用了基于X86架構的英特爾處理器方案,本次蘋果在Mac中大膽引入的ARM架構自研芯片,與前者的指令集完全是兩套語言。也就是說,更換底層平臺后,蘋果需要進行大量操作系統、第三方軟件層面的適配工作。
好消息是,蘋果推出的macOS Big Sur操作系統,已經實現對ARM架構芯片的適配。
軟件適配層面也已迎來“曙光”。目前,蘋果已經迅速和Adobe、Office達成合作,微軟的Word、Excel、PPT等Office三件套,及Adobe的Photoshop、Lightroom等軟件已經可以完美適配M1芯片。而借助Universal通用應用、Rosetta 2轉譯應用、原生ARM應用等工具,更多基于英特爾X86架構編譯的應用也可以被轉譯成Arm架構形態。
盡管仍有許多不成熟之處,但蘋果給出了兩年的適配過渡期,這也意味著,開發者們和蘋果技術人員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完善并提出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