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火箭產業園一期工程目前已完工,具備年產20發固體運載火箭的能力。衛星產業園一期工程今年底將完工,屆時將具備年產100至200顆1噸以下通用衛星的能力。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工藝師符志民在近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由該公司投資的火箭產業園、衛星產業園的產線建成后,將向廣大商業航天企業開放使用。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是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其建設速度與規模,反映了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情況。
在此次論壇上,大批產業項目簽約入駐該基地。其中,航天大數據應用產業園項目總投資達30億元,將建設包括航天大數據應用中心、新洲城市智腦、數字圈產業載體等項目。多個科技公司也一同簽約入駐。
商業航天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了。
“未來每個人都可以用衛星”“太空飛行有望航班化運營”“推動人類實現自由進出空間”“月球定居”……論壇上,國內外專家為我們描述了商業航天的發展影響人們生活的圖景。有些內容雖仍處于研究階段,卻依然令人神往。
“十三五”以來,我國商業航天在產業創新發展和產業生態建設方面發展迅速,一些先進航天項目紛紛取得階段性進展,不僅有力推動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還日益走進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
據介紹,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實施的“五云一車”系列商業航天牽引工程,取得重大進展。“五云一車”包括虹云工程、行云工程、飛云工程、快云工程、騰云工程以及飛行列車工程。
我國的衛星互聯網工程——虹云工程近期圓滿完成國內首個全系統、全流程、多用戶寬帶衛星互聯網通信試驗,未來將打造覆蓋全球的衛星互聯網系統,實現人們隨時隨地上網的需求。其現實意義在于,以往不通網絡的無人島上也能聯網,人煙荒蕪的沙漠中也能撥打電話,在那里再也不會徹底與世隔絕,出現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情況。
正在研制中的由太陽能無人機構建空中局域網的飛云工程,以及臨近空間浮空機動平臺快云工程,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未來可實現超長時間的應急通信保障、水文地質觀測、重大災情監測等服務。
我國正在打造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騰云工程,將實現可重復使用空天往返飛行,目前已完成我國首次組合動力模態轉化飛行試驗,實現了空天飛行動力技術重大突破。此外,飛行列車工程建設已突破超高速低真空磁懸浮各項關鍵核心技術。符志民透露,依托這些重大突破,太空飛行未來有望實現航班化運營,推動人類實現自由進出空間的“航天夢”,支撐人類不斷向宇宙深處探索。
打造“天基物聯網產業聯盟”“衛星即服務產業聯盟”“商業航天產業聯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在推進商業航天技術和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方面持續發力。
據介紹,我國首個商業衛星網絡地面服務平臺——“航天星云”平臺已正式提供服務。該平臺通過整合衛星資源,使用戶在選擇衛星數據服務時更加直觀。這將有效提升我國衛星資源的使用效率,擴大衛星數據的應用領域。
通過融合衛星通信、位置、遙感等服務,降低衛星數據應用的專業門檻,“航天星云”平臺能夠使普通用戶更加簡便地使用衛星資源,同時也使衛星資源更容易、更廣泛地被集成和利用,將有力推動“未來每個人都可以用衛星”的實現。
其實,商業航天技術早已走進人們的生活。手機導航、共享單車定位等,依賴的就是商業航天技術。更多人盼望著,一些更尖端的技術能盡快普及到尋常人家,為人們提供更多便利,盼望著普通人也有機會到太空旅行。
通過論壇同期舉辦的商業航天產業主題成果線上展覽,我們可以了解到國內外近百家企業參展的最新技術成果、應用產品、解決方案與前瞻部署。而這些,涵蓋了商業運載發射、微納衛星研制、浮空器、衛星互聯網、衛星物聯網、空間信息應用等多個領域。相信隨著航天技術的日漸成熟,商業航天領域將不斷降本增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