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經濟數據。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7%;三季度經濟增速加速,同比增長4.9%。在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這樣一份超出預期的“成績單”令人欣慰和鼓舞,也體現出了我國推動經濟發展“雙循環”的成果。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之下,激活國內大循環的潛力空間,增強我國經濟韌性,無疑至關重要,而這也有利于為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積攢優勢。為此,數字技術在中國經濟中參與度的提升,扮演著積極角色。
在一定程度上,經濟數字化可謂是國內大循環的一臺重要“發動機”。回頭來看,疫情期間人們接觸少了,但生產生活并沒有因此陷入大規模停滯。其間,“無接觸商業”大展身手,手機買菜成為時尚。在抗疫進程中,阿里健康、好大夫在線等互聯網健康服務平臺也在線上構建了“虛擬前線”。云辦公軟件確保了“停工不停產、停課不停學”,猶記得節后復工第一天,2億人在釘釘上“云復工”,億萬塊屏幕,閃爍著無數家庭的生計之光。董明珠在快手直播帶貨3小時成交破3億,也展現出了線上新零售的發展潛力。如此種種,充分體現了數字經濟為中國經濟貢獻的活力與韌性,讓中國經濟在巨大的挑戰面前走出了新氣象。
國內國外雙循環,好比DNA的雙螺旋結構,可以交替上升、互相促進。前三季度,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31151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貿易結構繼續改善。這一方面與國際經濟大局逐漸緩和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國經濟政策對外貿出口企業的支持,以及國內產能率先恢復有關。只要中國經濟能保持這種韌性,并且大力發揮數字化等領域的優勢,進出口增長的良好勢頭必將延續下去。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我國仍然處在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全球經濟形勢低迷,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對中國來說,繼續鞏固基礎、優化結構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靠。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的特征還會很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在“內外兼修”的過程中,推動國內國際兩大循環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可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