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重大科研項目推進有序,科技體制改革進展順利,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一定成效。”7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表示,“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將建立4個支撐體系,部署六大任務,推動國家設立一批科技項目。
“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投入不斷增多
科技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貫穿于污染防治全過程,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投入不斷增多,僅中央財政投入就超過100億元。”鄒首民說。
目前,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按照“控源減排、減負修復、綜合調控”三步走戰略,已完成“十三五”任務部署,在努力做好專項驗收前各項準備工作。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現已完成既定研究任務,正在組織驗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一期項目實施順利。
鄒首民說,隨著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方面的技術可達性更強、經濟可行性更加合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更加協調。
比如,重污染天氣預報,通過科技攻關,污染過程預報的準確率接近100%,污染級別的預報準確率接近80%,預報的時長由以前的3—7天,擴展到目前的10天。“預報預警技術的快速發展,可以使各地提前采取應急管控措施,減少污染物的累積起點,降低污染峰值。”鄒首民說。
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目前,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比如,水環境領域,形成了重點行業水污染全過程控制技術系統與應用、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與利用等八大標志性成果;大氣環境領域,建立了大氣重污染成因定量化、精細化解析技術方法,構建了重污染天氣聯合應對技術體系。
當前,污染治理技術需求旺盛,如何指導地方和企業做好技術選擇?“隨著環境治理深入,技術作用日益凸顯,以前靠管理很容易實現的管理目標,現在要想解決深層次的問題,關鍵還是要依靠科技。”鄒首民表示,從2007年開始,生態環境部每年結合當年環境治理技術需求熱點,發布《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選擇環境和經濟效益都比較好的成熟技術,目前已經發布了共1173項。
去年7月,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這個平臺類似于一個技術大超市,主要開展技術評估、技術篩選、技術孵化等核心任務,目前已經匯集了450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鄒首民說。
“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將建立4個支撐體系、部署六大任務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處于攻堅期、關鍵期、窗口期,如何繼續發揮好生態環境科技的支撐作用?
鄒首民表示,為了強化科技支撐“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生態環境部已啟動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需求和重點研發任務的凝練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初步的思路和框架。具體來說,就是要面向世界環境科技前沿、面向環境管理需求、面向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際問題,建立4個支撐體系,部署六大主要任務,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
4個支撐體系包括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技術支撐體系、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技術支撐體系等。六大主要任務包括開展環境問題成因機理以及時空和內在演變規律等前沿基礎研究,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監測、修復等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