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助力企業“戰役”凸顯硬核實力。疫情發生以來,銀行等金融機構紛紛創新融資產品,打通融資渠道,打造了全方位線上金融服務體系,助力紓困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全國工商聯調研數據顯示,超八成小微經營者認為,“無接觸貸款”使得貸款可得率明顯提升。
業內指出,2019年央行通過發布發展規劃、組織應用試點等多項舉措,大力推動金融行業智能化服務加速進階。這背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應用是關鍵所在。疫情對中國金融科技行業來說,可謂危中有機,可以預見,金融科技將迎來發展新契機。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監管部門正加快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持續增強金融科技應用能力。下一步,央行將組織編發金融科技發展典型案例與應用指引,構建金融科技發展監測指標體系,推動建設同業協同發展平臺,讓更多金融機構搭上數字化發展的快車。
破普惠金融瓶頸
近年來,線上金融發展勢頭強勁。數據顯示,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柜率總體超過85%。今年疫情發生以來,我國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更是創新產品、打通渠道,基于互聯網開展支付繳費、授信審批等業務,支撐疫情期間金融服務不斷、保障更強。
工商銀行信息科技業務總監呂仲濤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發生后,工商銀行積極利用金融科技創新融資產品,打通企業融資渠道。截至一季度末,工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5700億元,監管部門普惠口徑貸款累放利率4.25%,比金融業平均利率水平低190個BP。“在此過程中,工行優化線上融資產品準入模型與辦理流程,提高信貸審批與放款效率,推出線上信用貸款產品‘用工貸’,針對的就是中小微企業資金難題。此外,還支持線上薪酬服務模式,以‘工銀e錢包’為載體實現在線秒開戶、線上秒發薪,有效解決特殊時期企業辦卡發薪困難。”呂仲濤說。
互聯網銀行充分發揮優勢,助力打通小微商戶融資渠道。疫情期間,網商銀行聯合同業機構發起“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積極助力電商、餐飲、物流、農業等領域復工復產,累計向湖北小店、全國醫藥類小微商家14.6萬戶發放貸款46.8億元。全國工商聯5月8日發布的《2019-2020小微融資狀況報告》顯示,70%獲得貸款的微型企業和個體經營者認為,“無接觸貸款”有效促進了經營回暖;超過82.3%的微型企業和個人經營者認為,貸款可得率明顯提升,現在貸款相比三年前更容易。
政策方面也持續加力。央行等五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金融機構加強線上服務,引導企業和居民通過線上方式辦理金融業務。隨后,央行召開金融系統全力支持抗擊疫情和恢復生產新聞發布會,提出積極拓展線上金融服務,推動商業銀行強化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
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服務智能化是彌合區域間、人群間“數字鴻溝”的有力手段,既能為客戶提供精細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也能提升金融機構獲客、留客、活客水平,對突破普惠金融瓶頸具有重要意義。
解融資痛點難點
業內指出,“非接觸”等智能化金融服務順利開展的背后,主要得益于我國金融業持續加大金融科技探索和投入,構建了較為全面的“線下+線上”的服務架構、體系和能力。
呂仲濤表示,從技術基礎上看,中國正在躋身全球金融科技發展的“第一梯隊”,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金融行業得到深入應用,很多銀行都在積極建設新技術平臺。從實踐運用上看,各行也紛紛加強金融科技的頂層設計和實施運用。例如,工商銀行在去年制定了行內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并組建了工銀科技公司、成立了金融科技研究院,將金融科技作為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監管部門亦著力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和應用,助力紓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李偉表示,充分發揮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通過金融科技手段甄別企業經營狀況,提供差異化信貸服務,為中小微企業“輸血供氧”。
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杭州中支深入探索運用金融科技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推進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整合政府部門信息資源,提升小微金融服務可獲得性。該負責人介紹,人民銀行臺州市中支牽頭建設的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基于公安、稅務、法院等30多個部門信息提升數字化融資服務水平,截至2020年3月末已為800多家小微企業融資32億元。
記者了解到,一系列直指實體經濟融資痛點的金融創新應用也在試點推進中。此前,央行等六部門在北京市、上海市等十省市開展金融科技應用試點。人民銀行營管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期間,人民銀行營管部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速傳統業務線上運作,鼓勵北京市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參與機構推出多項非接觸式金融服務。例如,中金金融認證中心的“基于數據標記技術的金融數聯網服務”平臺可在數據安全合規的前提下,便利金融機構高效獲取小微企業分散的信用信息,實現企業自助申請、銀行自動審批和在線放款等全流程服務。
此外,今年年初,北京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納入的六大試點項目中,多個創新應用都直指實體經濟融資痛點。如寧波銀行申報的快審快貸產品,就是采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紓解各類主體融資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智能信貸管理。4月27日,央行發布消息,支持在上海市、重慶市等六市(區)擴大“監管沙盒”試點。央行表示,此次試點將引導持牌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申請創新測試,在依法合規、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探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賦能金融“惠民利企”,紓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點難點。
迎發展新機遇
業內普遍認為,在此次疫情大考中,金融服務經受住了考驗,在助力企業戰“疫”以及金融活水精準滴灌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預見,金融科技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疫情雖然給社會生產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但金融、電子商務、高端制造、高新技術等產業的生產、消費、投資同比顯著增長,充分發揮了數字經濟‘宏觀經濟穩定器、緩沖器和加速器’的作用。經此一‘疫’,各行業將加快生產要素、生產關系的重組升級和生產方式的變革突破,推動產業互聯網建設,跑步進入互聯網競爭的‘下半場’,進而推動金融服務供需關系的重塑。”呂仲濤說。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金融科技引領金融服務升級,關鍵在于銀行數字化能力。他建議,下一步,理念上,銀行應深入落實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制定企業級轉型戰略并推動實施;技術上,應完善配套機制,促進技術應用與架構轉型;數據上,應加強數據治理,改善數據運營,確保數據安全;合作上,應踐行“開放銀行”理念,深化跨界合作,融入多種場景。
記者獲悉,監管部門也將加快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持續增強金融科技應用能力。李偉表示,下一步,央行將組織編發金融科技發展典型案例與應用指引,構建金融科技發展監測指標體系,推動建設同業協同發展平臺,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讓更多金融機構都能搭上數字化發展的快車,實現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