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農村產業興旺事關農民收入和鄉村振興的大局,而如何改善農產品流通則是關鍵所在。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小云。他認為,近十年來中國電商平臺的發展對于改善農產品流通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助農模式突破了傳統電商發展瓶頸,助力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
鮮活農產品遇銷售瓶頸
生鮮產品銷售是“老大難”問題。由于存在保鮮和防腐爛問題,無法及時銷售的鮮活農產品損失可達20%至30%。長期以來,解決方案是開發儲藏保鮮、冷鏈和粗包裝加工等環節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民的損失,但同時也延長了農產品的價值鏈。
近年來,電商平臺對于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方案。據統計,2014年中國生鮮電商的交易額為289億元,2018年升至2103億元,生鮮電商占網絡零售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但是,傳統電商依然沒有在鮮活農產品的銷售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數據顯示,生鮮電商零售比例由2014年的0.7%上升到2017年的1.8%后增長放緩,開始出現銷售瓶頸。
對此,李小云表示,造成這一瓶頸的根本原因在于2018年之前的快速增長來源于鮮活農產品電商數量的增長,而不是鮮活農產品銷售的技術突破。過去幾年,傳統電商大多通過下沉電商平臺從而為消費方提供更多的產品信息,如阿里、京東、蘇寧均推出針對村鎮級的市場平臺。
拼出的新商品流通模式
2019年9月,拼多多扶貧興農項目“多多農園”落地陜西省平利縣,長期為當地培養專業電商運營人才。尋夢農園絞股藍合作社負責人王秀梅,帶領幾十戶貧困戶開展絞股藍農品精加工,通過拼多多平臺自主銷售,把精加工環節利潤最大程度留給農民,借力農村電商帶動消費扶貧。
事實上,這只是拼多多新電商農商模式助力農民增收脫貧的一個“縮影”。據悉,2019年拼多多平臺國家級貧困縣商戶的訂單總額達372.6億元,同比增長130%。其中,注冊地址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商家數量約15.72萬家,同比增長540%;年訂單總額達47.97億元,同比增長413%。
“與傳統電商站位商家和依賴搜索流不同的是,新電商主要站位消費者,通過商品流和社交裂變對接產需。在新電商平臺上,銷售是圍繞電商的創新與粉絲的社會互動而實現的。”李小云表示,拼多多之所以在農產品上行中取得迅速發展,主要因為拼多多從農產品起步,在根于農產品電商的過程中,對農產品的生產和市場屬性以及消費者的消費屬性都有深刻的認識,如鮮活、性價比等。
在李小云看來,拼多多一是聚焦低價、下沉流量,以三四線城市為目標;二是簡化包裝,不斷壓縮供應鏈。最為重要的是,拼多多的電商模式屬于社交型電商模式,即通過大家一起拼貨的方式瞬間凝聚需求,并通過電商與粉絲的互動不斷黏結粉絲激勵下單,瞬間將需求轉化為現實購買力。
李小云分析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拼多多電商平臺上的購買模式往往是拼購,一個產品信息通過大家一起拼,可以很快變成10人、100人、1000人乃至10萬人一起購買。這樣一個拼貨模式完全對接了瞬間出現的巨量農產品供給的銷售需求。瞬間形成的購買量可以瞬間消化等待銷售的鮮活農產品,極大減少了延后銷售的損失以及冷鏈、儲藏等環節,所以產品價格低。
近年來,除了拼多多以外,傳統電商紛紛推出新的電商產品,先后推出一系列商品下行、農品上行的模式,例如阿里巴巴推出淘寶直播,蘇寧、京東等電商企業和平臺入駐農村,此外還有“一縣一品”等電商村集群。
面對農產品品牌銷售和特色銷售的瓶頸,拼多多開始把重點放在提升農產品上行的效率方面,依托其社交電商的優勢,發展產地直發模式,實現消費者、農戶、平臺三贏的格局,同時布局“多多農園”扶貧助農項目。云集發起農村電商“百縣千品”項目,希望通過建立地理標志性農產品品牌,打造高端農產品銷售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