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首次“圈定”新基建范圍。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內容。從融合基礎設施看,助推轉型升級的作用日益凸顯,智慧城市建設路徑更加清晰,信息技術積極賦能城市精細化管理。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融合基礎設施是新基建概念的官方定義中最具特色的內容。因其跳脫了傳統信息設施的框架,能夠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
盤和林進一步分析道,“首先,智慧城市將提高我國的城市效率,如提高能源利用率,緩解汽車擁堵,提升基建統籌水平、減少重復建設等,還能讓城市建設更‘懂’人所需,通過一系列的智慧平臺能夠更好地滿足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其次,從經濟發展上看,智慧城市建設包含了從工業生產、建筑制造再到科技服務等一系列產業,可打破各個產業間的壁壘,幫助串聯產業鏈,這將有助于產業間產能轉移,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那么,新基建浪潮下智慧城市的建設進程如何?又有何特色呢?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首席信息官張強曾公開提到,雄安新區的智能城市、數字城市建設從規劃階段正式轉換到大規模建設階段,目前正全力打造智能城市基礎設施體系。
張強將這一體系總結為“一個中心、四個平臺”,即雄安云計算中心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視頻一張網平臺、物聯網平臺和京東數字科技集團與中國雄安集團共同打造的“塊數據平臺”(開放式智能城市大數據平臺)。
京東數字科技集團副總裁、京東城市總裁鄭宇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稱,“塊數據平臺承擔著匯聚全域數據,統籌新區數據管理,實現數據融合應用的重要任務,是數據匯聚中心、數據管理中心、數據服務中心和AI賦能中心。”
記者了解到,基于塊數據平臺的數據基底,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未來的雄安新區可進行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的即時數據處理和數據融合應用創新,包括政務、安全、交通、醫療、物流等各領域的應用系統都將“長”在塊數據平臺上,最終實現整個新區全要素數字化和孿生化,讓新區24小時的運行狀態呈現實時化和規律化,由此可以探索出全新的社會治理模式、公共服務模式及數字產業經濟的發展模式,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顯示,至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場相關支出規模預計達到1240億美元,比2019年增長18.9%,中國市場支出規模預計達到266億美元。
上述數據充分說明,智慧城市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遇?!蹲C券日報》記者從各地市政府網站查詢后發現,各地都在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4月17日,昆明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趙小平在昆明市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第三次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今年通過智慧城市和“刷臉就行”等建設,努力將昆明建設成為區域性國際通信樞紐、融合創新的智慧城市、輻射南亞東南亞的數字經濟中心。
4月20日,新鄉市市長王登喜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提到,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各級各部門要利用新能源、開發新資源、推進新基建、打造新優勢、強化新支撐,努力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
“自從2014年國家發改委聯合八個部門出臺《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之后,各地都開始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數據顯示,國內100%的副省級以上城市、87%的地級以上城市均已經提出了智慧城市計劃,預計總投資規模超過萬億元。”盤和林認為杭州、天津等城市較具特色。例如,杭州市集聚了我國大量優秀科技企業,因此該城市的智慧建設更具備科技“基因”,包括智慧醫療、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這些共同構成了杭州的智慧城市框架。再如,天津的智慧城市建設更具“云”特征。4月8日,天津市實現云簽約,完成了116個項目總計904億元的投資;還有基于個人應用的云納稅、云辦公、云看病等,非接觸式的服務是天津市的最大特色,這種云端模式充分切合了數字經濟的云特征,助力天津構筑更完善的智慧城市云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