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自法)從年初嫦娥四號實現人類航天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巡視探測,到歲末中國新一代大推力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王者歸來”;從上半年中國科學家積極參與完成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到下半年中國天文學家領導發現迄今最大恒星級黑洞;從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首批探測器投入科學觀測,到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完成在軌測試;從創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到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上市為全球患者提供“中國處方”……
資料圖:長征五號遙三火箭成功發射實踐二十號衛星。郭文彬 攝
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與新中國攜手同行70載的中國科技事業日益發展壯大,原始創新、成果轉化和新技術應用都持續推進,一系列重要成果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廣泛服務國計民生。
根據《2019研究前沿熱度指數》,2019年在十大學科領域整體層面,中國研究前沿熱度指數以139.68分緊隨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十大學科當中,中國“化學與材料科學”“數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生態與環境科學”3個領域前沿熱度指數排名世界第一,另有5個領域居世界第二;在十大學科領域的100個熱點前沿和37個新興前沿中,中國排名第一的前沿數達33個。當今中國科技的整體實力與水平,由此可窺一斑。
這一年里,中國科技界還“咬定”科研誠信和學風建設不放松,官方發布《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后,涉科相關部門和機構深入學習、推動落實。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向兩院全體院士發出倡議,呼吁廣大院士堅持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零容忍,在科研誠信建設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中青年科學家代表則簽署倡議書,呼吁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科研誠信底線和科研倫理規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2019級研究生新生和導師代表,也向全國研究生新生和所有研究生導師倡議“堅持科研誠信底線,像珍惜眼睛一樣愛惜自己的學術聲譽”。
因涉及科研倫理而備受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案,12月30日在深圳一審宣判,賀建奎等涉案被告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對中國正持續加強包括科研倫理規范在內的學風建設來說,無疑也是重重敲響了警鐘。
這一年里,隨著5G商用牌照發放,中國正式邁入5G商用元年。同時,中國又未雨綢繆,成立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在移動通信領域前瞻部署啟動6G技術研發工作。
資料圖:福州一展會上,中國移動展位上的5G應用吸引民眾體驗。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這一年里,中國大科學裝置建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被譽為“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通過工藝驗收并試開放,取得發現超過60顆通過系統認證的脈沖星、探測到快速射電暴多次重復爆發、捕捉到星際暗云誕生等重要天文成果。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等大科學裝置,也已在北京懷柔科學城開工興建。
此外,中國積極參與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等國際大科學計劃也獲得重要進展。中方按時保質完成ITER采購包部件制造和交付任務,并將自2020年1月起擔任ITER新一屆輪值主席,為ITER計劃發揮更大作用。SKA上海大會暨第六屆SKA工程大會11月在上海舉行,大會公布SKA預期建設階段將于2021年1月開始,作為SKA七個創始成員國之一,中國已做好充分準備。
大科學裝置2019年的最大熱點,當屬圍繞中國該不該建下一代大型對撞機——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而引發的“全民狂歡”式熱情關注,學界正反雙方“辯友”及支持者輪番登臺、激烈交鋒,不論最終結果如何,在“真理越辯越明”過程中,也為全社會帶來一場意料之外的“科普盛宴”。
這一年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同步完成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工作,其中,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代表王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最受矚目。業內專家稱,服務社會、貢獻國家,不分國營民營,唯才是舉、唯賢是用,“英雄不問出處”。民企科學家當選院士,將是中國推動建立公開、公平、公正創新創業環境的新起點。
2019年即將成為歷史,2020年隨后到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年度,中國科技將開啟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征程,科技強國建設也會邁入新階段。(完)
關鍵詞: 2019中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