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發(fā)表報告說,他們利用全球衛(wèi)星觀測設備,對海洋動物的“晝夜垂直遷移”覓食行為進行了長達10年的觀察。
每當夜幕降臨,在全球海域范圍內,無數海洋動物在向上遷移數百米后到達海洋表面,獲取浮游生物為食。而在天亮之前,它們又向下返回黑暗的海洋中層區(qū)域(水下200米至1000米深度)。這種“日常旅行”被稱為“晝夜垂直遷移(DVM)”。
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介紹,海洋動物的這種夜間上下遷移行為,主要是為了躲避白天海洋表面的那些掠食者。大約200年前,人們利用海上的船網設備首次觀察到了“晝夜垂直遷移”行為。如今,“晝夜垂直遷移”通常由船載聲學系統(tǒng)記錄。而此次,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安裝在衛(wèi)星上的光探測和測距儀器觀測了海洋動物的這種行為。
衛(wèi)星觀測結果揭示了全球海域“晝夜垂直遷移”海洋動物的光信號分布,與以往觀測手段相比,衛(wèi)星觀測的目標區(qū)域范圍更廣、觀測持續(xù)時間更長,有助于科研人員更好地進行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晝夜垂直遷移”在這一研究領域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海洋動物夜間在海洋表面進食,日間在水下深處代謝食物,這為海洋中碳和養(yǎng)分輸出提供了一個有效通道。
衛(wèi)星觀測顯示,“晝夜垂直遷移”海洋動物多見于亞熱帶環(huán)流中,在海洋食物供應量充足的海域也更常見。此外,10年的衛(wèi)星記錄還揭示了“晝夜垂直遷移”生物量相關的時間及海水表面生產力變化。這些結果為全球“晝夜垂直遷移”活動提供了詳細視圖。
關鍵詞: 海洋動物晝夜垂直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