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雪龍探北極預計航程12300多海里
7月2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正式啟程。科學考察隊乘“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從上海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出發,預計9月下旬返回上海港,航程12300多海里。
我國北極科考始自1999年,多年來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為北極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第九次北極科考有哪些特點,又將如何開展業務化考察?
加強考察合作、保護好北極的脆弱生態,是負責任大國的表現
如果把全球看成一個大冰箱,南北極就是冰箱的“制冷劑”。
我國是北半球國家,離北極更近。北極擁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一旦溫度上升,海冰融化,就會破壞熱量的平衡,從而引起一系列環境變化,對我國氣候與環境變化、工農業生產和減災防災等帶來影響,必須早做準備,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才能保障國家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因此,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就顯得格外重要。有專家表示,自然科學特別是全球變化科學,重點是解釋歸因和預估趨勢,然而兩極地區的觀測相對匱乏,加強觀測和數據共享變得尤為重要。“我國是北極《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的締約國,也是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國,加強考察合作,提高對北極的認知,保護好北極的脆弱生態,是負責任大國的表現。”這位專家說。
嚴酷的氣候、厚實的海冰、稀奇的物種……作為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北極具備極高的科學價值。據第九次北極科考領隊朱建鋼介紹,本次考察將推進國家北極業務化觀/監測網建設。通過對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北冰洋高緯海區等我國北極考察重點區域進行業務化調查,推進我國極地業務化體系建設,掌握海洋水文與氣象、海冰、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化學等環境要素的分布特征,為北極地區環境氣候等綜合評價提供基礎資料。同時,還將深入開展北極高緯度海域的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新型環境污染物等北極國際治理議題相關的業務調查,為解決區域和全球性環境問題提供支撐。
此前,第八次北極科考開創了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完成環北冰洋考察、穿越了中央航道、試航西北航道,為后續科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九次北極科考將進行北極環境快速變化重大前沿科學研究,視冰情開展北極中央航道調查等工作。上次科考的順利進行,使我們的探索更有信心。”第九次北極科考首席科學家助理雷瑞波說,科研人員就像是預報員,對整個北極區域環境變化有一定預期,能夠為船舶航行提供科學支撐,包括路線規劃、海冰分布等。“本次科考還將為后續建造破冰船提供參考意見,例如船型選擇等。”
除了科考意義,北極科考還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北極航道是連接東北亞、歐洲和北美三大經濟圈距離最短的海上通道,未來,這條航道對發展海運業務很有價值。
本次科考將業務化調查和科研項目相結合,并試用部分國產新型設備
考察隊計劃20日從上海出發后,過白令海峽,前往楚科奇海臺作業,完成后轉向加拿大海盆作業,然后返回楚科奇海臺沿西經170°向北航行,途中進行海洋調查、站位等作業,到達北緯87°海域后,開展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新型環境污染物等北極國際治理議題相關的業務調查,9月上旬到達白令海峽以南作業,并于9月下旬返回上海,結束考察任務。
據第九次北極科考首席科學家魏澤勛介紹,本次科考的具體項目包括業務化調查項目12項,包括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北冰洋高緯海區等我國北極考察重點區域開展海洋環境放射性核素調查,在北極、亞北極海域進行海洋微塑料調查、海洋酸化業務化監測等;國家科研計劃支撐項目9項,包括北極上層海洋熱力學過程及其與海冰的相互作用、北冰洋浮游動物分布及對有機碳沉降影響研究、海冰輻射特性與冰生消過程觀測研究等;國際合作項目2項和其他項目1項。“最近幾年,北極區域的海水酸化趨于嚴重,本次國際合作的重點就圍繞這一問題展開。”
魏澤勛表示,第九次北極科考呈現出一些新特點。首先是業務化調查和科研項目調查相結合。第八次北極科考以業務化調查為主,而第九次北極科考首次將二者相結合,并進行多學科交叉的調查和研究。其次,本次科考將試用部分國產新型設備,主要包括無人冰站和滑翔機等,將為建設北極海域監測網做出貢獻。同時,本次科考將深入北極中心區域,探索中央航道的試航性。此外,本次科考將為MOSAiC北極氣候研究多學科漂移觀測站計劃做前期準備。
進行常年、連續的觀測和調查,有助于我國相關科研的長期發展
從第九次北極科考的目標可以看出,本次科考將國家需求和科學探索緊密結合起來。
例如環境問題,環境保護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命題。通過北極科考,掌握北極海域海洋微塑料污染和海水酸化等狀況,將對區域環境保護起到重要支撐。同時,只有對北極環境特征有深入了解,進行充分觀測和調查,才能在防災減災等國家需求方面提供科學支撐。魏澤勛表示,盡管一次科學考察不可能全面回答所有問題,但只要持之以恒,不斷調查和研究,將有助于我國相關科研的長期發展。
第九次北極科考也是進行業務化調查的第二年。魏澤勛說,所謂業務化,一般是指定時間、定地點、定參數、定指標、定標準,對區域進行常年、連續的觀測。只有這樣才可能獲得更加完整的數據,不然只有零碎數據和成果,無法探尋關系國家戰略和人類生存命題的答案。“舉個例子,去年我們去了一個觀測點,今年還要去,明年更要去,為的是確保數據的連貫和持久。本次科考就要回收第八次北極科考投放的兩個潛標,并再投放下去,進行持續觀測。”
朱建鋼坦言,整個第九次北極考察任務多、時間緊,人員也較以往多。作為領隊,他的職責就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圓滿完成任務,為此,他們在前期對整個考察制定了周密的計劃,對作業過程的風險點進行了科學評估,做好了應急預案。“我們有信心迎接即將面臨的挑戰!”
據第九次北極科考首席科學家助理陳紅霞介紹,本次科考中,“北極大學”將按照傳統如約舉行,屆時將邀請隊員開設講座,話題不僅涵蓋專業技能知識,還包括攝影、文學等,確保大家既能提升專業素養,也能得到放松和愉悅。
對于備受關注的我國自主建造的破冰船——“雪龍2”號的建設進展情況,據透露,“雪龍2”號由江南造船廠承建,有望于2019年建成下水。劉詩瑤